如果我问你:中国高校的中文系和英语系区别在哪里?你可能会说:区别再明显不过了,首先语种就不一样。
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看来,二者最大的区别并不在此。他做了一个比较:中文系的学生不再学习认汉字,不再学习句式,而是着眼于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而英语系的学生因为本身的母语并非英语,所以难免还需要先扩充词汇,提升语言的基础技能,才能开始更为复杂和高级的专业性学习。而这就导致了人们很长时间以来都把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过程误认为是“英语”作为一个专业的全部学习内容和终极目标。
这一误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和限制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查教授,以及香港大学名誉教授、阿纳海姆大学杰出教授、世界英语教师协会1999-2000主席大卫·纽南,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郭英剑教授和同样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欣教授,将“English Education and Whole-person Development”作为他们在21号下午2018 TESOL中国大会座谈会上的共同议题。
本次座谈会的议题是“English Education and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那么究竟英语应该成为一门怎样的学科?我们又应该在英语专业学习中获得些什么呢?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
1. 查明建
其实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的改革早已出现。1950年代至1990年代之间,英语一直被作为一种实用技能(practical skill)进行教授,导致英语界出现了“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现象。于是1990年代之后就涌现了将英语与法律,商学,媒体等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英语专业”。而到了当下的新时代,大学教育开始更加提倡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如查教授所说:“将英语跟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心智的开发结合起来。”
以上外为例,该校英语系近年来逐步开设了诸如西方古代文明史、希腊罗马神话、英国思想史作品选读等课程。查教授认为,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以使他们成为拥有全方位世界观、独立心智、以及自由意志的个体(It enriches thei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cultivates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good sense in moral judgment, so that they can become individuals with balanced outlook, independent intellect and free spirit.)。”
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大卫·纽南
2. 大卫·纽南
关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教育是为了将文化保留并传承下去(preserve culture and pass it on),有人认为是为了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人(produce individuals who have the skills society needs)。但归根结底,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转移(knowledge transmission)”。
纽南教授先后引用了两句名言来阐明他的观点。一句来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Education is the lighting of a flame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 另一句来自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教育作为一种知识引介手段,最重要的成功标志就是学生能够作出让你出乎意料的事情(Education as induction into knowledge is successful to the extent that it makes the behavioural outcomes of the students unpredictable.)。”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
3. 郭英剑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常常被连同哲学、历史等被归为大学里最“无用”的那类专业,因为它们短时间内并不能给你带来高收入。但“高收入”真的是评判“有用”和“无用”的标准吗?
郭教授列举了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柯南·奥布莱恩(Conan O'Brien)的例子。奥布莱恩毕业于哈佛大学,当有人问他从哈佛学到了些什么,他说:“really and absolutely nothing”。当然,他指的是在世俗观点中所谓“有用”的职业技能。事实上,奥布莱恩从来自世界各地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任何课本中的知识都多,他在大学期间思考的那些问题——那些在实用主义者眼中看起来完全“无用”的问题——也对他的人格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就像奥布莱恩自己说的那样:“成功固然好,但不能妨碍你的性格塑造(Success is great, but it shouldn’t get in the way of character.)。”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欣
4. 王欣
英语学成什么样才能算作“英语好”呢?
王欣教授将英语能力由低到高分为七个等级:1)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2)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3)语言美感(aesthetic competence)4)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5)通感能力(empathy competence)6)联想能力(associative thinking competence)7)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etence)。
显然,在这个等级列表中,最高级的语言能力已然超越了词汇和语法本身。正如王教授所说,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自身持续的成长(self-sustaining growth)”和“做更好的自己(be a better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