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军械师潜心十年攻克直升机校靶难题

作者:赵瑞雪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7-13 13:07:37

基层军械师潜心十年攻克直升机校靶难题

焦锋利在外场校准某型武器发射装置(陈健 摄)

中国日报济南7月13日电(记者 赵瑞雪)4月下旬,在漫天风沙的胶东半岛某训练场,陆军第80集团军某陆航旅一架架装载不同弹种的武装直升机呼啸着奔向预定空域,对目标实施火力打击。

“首发命中,发发命中!”得知射击结果,38岁的旅机务营军械师焦锋利激动不已:由他带头研发的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经过实弹检验,获得可靠性验证。

该旅军械主任孙光明介绍说,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解决了以往直升机校靶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了战机出动效率。“以前,我们校靶很麻烦。首先,要在平整的场地上,用三到四个千斤顶,把直升机顶起来调水平。然后,在直升机前方50米的位置,竖一块几百斤重的靶板,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再一点一点校正靶心。一般情况下,校准一架直升机武器系统,需要十几个人花费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焦锋利研发新式校靶系统的初心源于2007年冬季的一次校靶经历。

当时,部队突然接到出动任务,需要紧急校准武器系统。时任分队长的焦锋利带着十余名战友赶往机库,投入到紧张的校靶工作中。由于传统校靶方式费时费力,他和战友们在冰冷的地面上一趴就是几小时,一干就是半个月。任务虽然如期完成,但焦锋利却由于冻伤住进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焦锋利开始思考如何克服传统校靶操作过程繁琐、工具不易携带、无法野外实施等问题。

经过多方查询,焦锋利了解到,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这方面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我军一无所知,也无从获得。国内相关单位虽然有过多次尝试,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突破。

经过苦苦思索,焦锋利发现,新式校靶系统涉及光学、编程、软件设计、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继续研发的“拦路虎”。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读研。

然而,选择读研就意味着要暂时放弃分队长的行政职务。一边是顺风顺水的事业前途,一边是艰难未知的科研攻关之路,焦锋利也有些犹豫。“不管身处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是部队建设的一颗‘螺丝钉’,都在做贡献。”指导员的话,坚定了焦锋利报考研究生的决心。

2010年6月,焦锋利顺利考取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他选学的课程全都和校靶技术相关。2013年6月,焦锋利以优异成绩毕业,完成了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

重返单位后,尽管科研进展取得一定突破,但理论和实践之间仍存在不少差距。焦锋利反复修改设计模型、零件,却又总在实践中被推翻。

一次女儿玩玩具,一个小球恰好卡在了一个圆孔上,球心位置不动,但球在转个不停。这一幕让焦锋利灵感乍现:想要实现校靶的空间姿态快速调节,不正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吗?

焦锋利连夜反复设计画图,又经过一段时间修改、论证,终于做出新的模型,简化了操作方式,降低了操作难度。

2014年底,这套系统在申请立项时却遭到质疑:一个基层专业技术干部怎么可能在改进传统校靶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面对质疑,焦锋利把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的创造原理、设计思路、操作方式等逐一说明,言简意赅,形象直观,得到认可。最终审核打分时,这套系统获得所有参与审核项目的最高分,成为陆航系统内第一个重点维修改革项目。与此同时,一家军工企业看好了这套系统的市场前景,表示愿意合作,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在接下来的科研攻关中,焦锋利不负众望,接连取得了2项阶段性成果,均获得国家专利。

2016年,当研发进入关键阶段,焦锋利却遇到了一道“天塌式”的难关。最新设计出的校靶系统模型机因无法实现快速校靶功能,实验宣告失败,数百万元打了水漂,合作企业一度想放弃,科研经费被暂停,技术保障人员也被撤走。

而党委的坚定支持让焦锋利卸下了思想包袱,他全身心投入攻克难关中,白天找构件,晚上做实验,埋头苦干3个多月,最终突破瓶颈,实现快速校靶功能,重新赢得企业青睐。

2016年底,该校靶系统模型机研发成功后,厂家希望尽快投入量产,焦锋利却不同意。他认为,系统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一年后,他将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工作耗时缩短到20分钟以内,新校靶系统便于野战携行,省时省力,不受地面环境限制,而且操作更简洁、精度更高。2017年9月,这套系统在陆军组织的技术鉴定会上一次性通过。

如今,焦锋利正在研究如何将校靶系统推广到其他武器平台上使用,创造出一款通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