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7月3日电(记者 潘一侨) 7月3日上午,“脱贫攻坚在行动 绿色发展看兴安”网络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举行。启动仪式后,15家中央和省级主要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冒雨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此次采访的第一站:明水河镇西口村。
林下间作 促进脱贫
明水河镇现有三个村,户籍总人口数2277户,52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43户、867人,占全市贫困人口63%,其中西口村191户、504人。2017年5月明水河镇林下食用菌种植项目开始启动。明水河镇政府投资固定资产20万,并争取林下种植面积100亩,引进内蒙古草原传福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投入50万元,具体实施该项目。带动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李富就是从中受益的一个贫困户。记者了解到,63岁的李富之前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一年收入仅5000元。而现在李富受聘于内蒙古草原传福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职责就是白天在蘑菇基地里浇水施肥,晚上看护蘑菇种植基地,每月固定收入可达5000元,一年只需要工作4个月,轻松取得收入2万元。除此之外,每月他还可以享受到国家低保,日子越过越舒坦。
西口村村民李富(左)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网络传播杂志记者 刘沁娟 摄)
李富激动地告诉记者:“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之前因为自己年纪大,很难找到工作,现在可以这么稳定地生活,让我觉得干劲十足。”同时他也希望政府能引进更多这样的好项目,帮助更多的村民早日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党员带头 精准脱贫
阿尔山市民安物阜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包勇(左)、厂长胡建坤(中)和工人孟庆生在合作社接受媒体采访。(中国日报网记者 潘一侨 摄)
除了国家的好政策,当地党员也在积极发挥着先进模范带头作用。阿尔山市民安物阜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2月,成立之初共集资20万元。合作社位于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现有党员10名,入社股东11人,入社社员52人。由村党支部委员包勇同志担任理事长,并以村党员为主体,吸纳部分贫困户。包勇告诉记者,该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快推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合作社目前有固定资产300万,从最初单一的从事马铃薯生产以及农机服务,现已扩大到马铃薯种署培育、小麦、油菜的推广。通过3年多的运作和发展,合作社成为了连接市场、联系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在马铃薯的栽培中起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
2015年合作社正式全面投入生产,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和帮扶下共带动劳动贫困户98户,春季帮助西口地区群众耙地7500亩、春季翻地2000亩、播种3000亩、喷药1000亩、收割4200亩、收玉米2000亩、割晒2700亩、秋季翻地2000亩、捆草12000捆。无偿帮扶贫困户15户、无偿耙地820亩。
合作社会加大力度对贫困户进行扶持,对贫困户李云家进行产业“一条龙式”帮扶策略。实现彻底脱贫致富,力争“帮一个富一个”的硬道理。据包勇介绍,李云的丈夫在两年前因车祸去世,现在需要抚养两个孩子,生活非常困难。合作社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定无偿帮助李云家种植小麦100亩,油菜80亩。但不幸的是,因去年天气原因,粮食颗粒无收,这让包勇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合作社决定在李云家的这片地里种谷草,卖给牧业养殖户,利用土地流转方式帮助她度过了难关。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无偿地帮扶贫困户时,包勇表示,作为一名党员,要积极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自己富不是真的成功,要带动更多村民脱贫奔小康才能获得满满的幸福感。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把合作社的产业资源转化为党建资源,走出一条党员带领乡村振兴的新路。
监督到位 助力脱贫
西口村综合体及脱贫攻坚展厅,面积152平方米,共一层,是阿尔山市脱贫攻坚的纪实展。展厅里最特别的介绍是,首次利用“扶贫云”技术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阿尔山市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大家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到干部入户的情况以及贫困户电子档案的情况,既便捷又准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多措并举推进脱贫攻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点工程,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兴安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国家5个部委和自治区5位省级领导帮扶联系兴安盟5个国贫县,自治区103个厅局单位定点帮扶贫困嘎查村,极大地增强了全盟各族干部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全盟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45.3万人减少到4.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1%下降到4.4%。在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年底将如期实现全盟3.1万人脱贫、3个国贫县摘帽的目标。2020年兴安革命老区165万各族人民将和全国全区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