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养老作为民生话题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从趋势看,金融在养老问题上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养老金规模增大,面临着如何运营管理、保值增值的难题。目前不少金融机构开始瞄准老年市场,探索推出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那么,目前的养老金融服务对百姓会有什么影响?金融消费者在养老金融方面有什么新需求新期待?养老金融如何走稳走好?从今天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养老金融各个领域,通过采访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分析养老金融产品、服务“短板”和未来发展的瓶颈,探讨破解之道。
——编 者
银行养老金融市场出现萌芽,但许多老年人还是保守地选择“踏踏实实存钱养老”
“每个月都能取1000多块利息,感觉像是多了一份补充养老金。”年近古稀的上海市民殷家雄谈到自己的“养老经”很是满意。
去年,殷家雄在兴业银行购买了30万元安愉分期付息储蓄存款,存期5年,按月付息。“产品风险低,收益率还比同类产品高0.2%左右。”殷家雄说,之前他的收入都存定期了,期限内整存整取。现在办了这款储蓄,每个月计利息,利息还能接着存入账户,“息生息”。
“除了收益要稳定,老年人还有一些特殊的附加需求,比如需要更多精神关照,也有健康管理需求。这些小事银行都想到了,我们心理上感觉挺受用的。平时还有一些小福利,比如超市优惠、购书折扣等增值服务。” 殷家雄每年参加兴业银行组织的一次体检,平时闲下来,就到小区附近的社区银行转转,跟网点工作人员相处得像是亲朋好友。现在,他还在银行买了六七款理财产品,个人资产的70%—80%都放在银行。
除了专属老年人的理财产品外,更多人想要选择长期银行理财产品,为晚年做个长远打算。北京市民金琦今年68岁,最近他在广发银行买了10万元的半年期养老理财产品,到期赎回再买。“投资养老,不如‘存’钱养老。在银行买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现在外面投资消息满天飞,我们老年人不懂得什么投资方法和窍门,还是老老实实把养老钱放银行更稳当。”金琦说,“但是你说这半年的期限,买卖起来还挺麻烦的。希望以后能提供一些两三年期限的理财产品,这样买了心里踏实。”
在金融服务相对发达的一线城市,银行网点遍布,理财信息充裕,百姓金融观念相对成熟,不少老年人选择在银行购买新型理财产品。而在三四线城市,更多老年人还是保守地选择“踏踏实实存钱养老”。
山西吕梁市民林兰芝听多了身边朋友参与集资、血本无归的消息后,对自己的养老钱看得很紧,一有风吹草动,立马撤回本金。“存定期、买国债,安全性有了,但收益偏低;儿女们推荐的P2P倒是动辄收益率两位数,但看着就害怕,人没见到就把钱给了,总觉得不安全;之前还投资过股票和基金,但是也没赚什么钱,绕一大圈还是存钱安心。”林兰芝的想法代表了当下不少老年人的真实心态。
相比已有成熟想法的老年人,许多中年人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养老规划。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尹小虹,年近四十,家庭工作相对稳定。说到养老理财,尹小虹直言,把钱交给别人投资还不如自己投资收益高。“把钱放自己手里更安心。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很难找到一个期限足够长、收益又不错的。还不如我自己分散投资,找一些P2P平台或者做一些股权投资。到期了再看看有没有更稳健的产品,现在一时还不着急。只要保持不错的收益,养不养老也暂不需要特别考虑。”
养老金融不等于老年金融。银行养老金融要面向不同年龄阶段需求,但目前的金融产品趋于大众化、大路货
步入暮年,才需要考虑养老金融服务吗?银行的养老金融服务到底能提供哪些保障?
“养老金融不等于老年金融。”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中心副总经理李志淦说,不只是老年人要为养老谋划,其他年龄段的人也要未雨绸缪,考虑一些养老积累型的金融产品。
“老年人追求长期、稳定,而习惯了电子支付、消费信贷的年轻一代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理想的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做差异化的产品创新。”这位负责人分析,现在我们一般把养老需求人群分为两类:退休和未退休,年龄界限是60岁,这两类人群有不同的财富管理需求。通常人们从40岁开始就要对养老财富管理进行规划。但无论哪类人群,都应适当配置一些较长线的金融产品,做系统性的规划。
天弘基金养老金业务总监朱海扬认为,长线养老金融理财产品可以考虑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所能承受的投资风险及所需的收益,进行不同配比,如30多岁,可以配置更多的股票基金等权益类产品;到60多岁,可以考虑提升稳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比例,以此来平衡收益。
近几年,养老金融成了各家银行零售业务的热点,不少商业银行开始将目光转向老年市场,探索推出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比如,从2012年起,兴业银行开始推动养老金融的专业化经营,针对老年客户推出“产品定制、健康管理、法律顾问、财产保障”四项专属服务于一体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服务的老年客户现已超过1300万人。广发银行与中国人寿合作,整合老年护理、老年医疗、老年消费和老年金融等养老服务产业链,打造综合养老“生态圈”。
“单纯针对产品的创新会遇到天花板,毕竟风险不可能无限度降低,通过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赢得口碑,才能长久稳住老年客户。”江苏银行泰州分行兴化支行行长朱阳辰介绍,如今在他们的网点,老年人占到个人客户数的60%,带来的金融资产已达10亿元,占总资产的60%—65%。
“养老金融产品要满足两个需求,一是期限要长,二是收益要稳。”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中心负责人说。
但目前来看,专属的养老金融产品与普通理财产品相差无几,养老金融产品长期、稳健的特点难寻。
“首先,在制度上需要政策指引,现行规定是银行理财产品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在这种规定下,10年、20年甚至更长期限的养老产品缺乏政策支持;其次,受到通货膨胀率、经济发展状况、利率水平和市场风险等影响,银行很难确保期限太长的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因此我们更多推出的是短期产品。这就使得眼下养老金融产品多趋于大众化、大路货,定制化水平不高。”朱阳辰分析,对银行而言,需要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客户经营的转变,针对退休人群和未退休人群的不同需求,推出定制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并通过产品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明确银行长期限理财产品的准入和资产配置范围等,能引导商业银行有序推进产品与制度创新
“养老问题的核心是金融问题。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全社会持续共同努力,特别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参与其中。发展养老金融,要从制度、产业、服务三个层面,加快对传统的金融业态、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升级,弥补养老金融的短板,建立与老龄社会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中心负责人说。
在成熟市场国家,养老金融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这些国家大多数人的养老金早就存好,并非我们所想的‘不存钱,都消费光了’。”朱海扬说,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建立“三支柱”养老金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强制或优惠政策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为居民退休生活提供经济保障,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单位和职工自愿建立的职业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账户计划,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成为“养老钱”的主要来源。
“而我国的‘三支柱’运行还不均衡,第一、第二支柱还不够完善。”朱海扬说,国内可以参考其他成熟市场国家做法,针对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由政府提供专门的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参加,提高居民自我养老保障能力。
银行在其中能发挥什么作用?“事实上,银行拥有其他金融机构不具备的账户管理优势,能刻画出更细致的客户特征,根据相似年龄、相似职业推出有针对性的养老金融产品,这是未来银行厚植养老金融这块沃土的一大优势。”李志淦认为,银行还拥有资产托管优势,能根据产品的信息披露和绩效评估判断哪些产品更优质,比照对养老有不同需求的人群推荐更适合的金融产品。同时,银行有更出色的信用背书和品牌建设,能提供安全性更高的服务和产品。虽然目前在养老金融领域,银行、保险和证券已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但银行依旧是主体,要承担起更大的养老社会责任。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发展养老金融已迫在眉睫。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对此非常重视。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就曾出台文件,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后续的金融产品的政策指引或将陆续出台。比如,明确银行长期限理财产品的准入和资产配置范围等,能引导商业银行有序推进产品与制度创新。
“对养老产业暂无明确界定,建议出台养老产业指引,细化养老医疗、养老地产、养老服务等细分产业边界,明确产业标识,提高金融服务针对性。”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中心负责人说,建议加快推动养老产业金融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养老相关产业的贷款定价、资本占用等出台扶持政策,降低养老企业的融资风险与成本压力。通过项目股权投资,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养老基础产业。
这位负责人还建议,支持、推动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探索利用综合化金融平台,整合医疗、保健、房地产等实业机构异业合作,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支持。同时,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举办规模化的养老机构,通过综合化经营模式,提升养老金融全产业链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