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3月6日电(记者 胡永启)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马玉霞在会上发言。马玉霞表示,当国家层面持续发力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之时,社会应跑起来,中小学名校开展教育扶贫,共享优质资源。
马玉霞说,“今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就是公平和质量,这其实也是近几年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对15岁到18岁未读高中的未成年人建立跟踪制度
马玉霞认为,大量农村儿童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并没有到中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继续就读。这些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缺少相应的技能,直接进入社会,很多人找不到好的工作就成了社会闲散人员,不仅为将来的贫困造成隐患,还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马玉霞建议在国家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之时,建议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之后未能继续到高中就读的15岁到18岁未成年人建立跟踪制度。国家、政府、家长要共同承担监护、教育的责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或引导到职业院校学习,以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
名校和贫困学校帮扶既要“远帮”也要“近扶”
马玉霞认为,各省市、各地区都有不少教育水平较高的优质学校,各地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倡导、鼓励名校跟经济、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但这些模式还只是停留在“远帮”的层面。
“除了‘远帮’之外,还需要‘近扶’”。马玉霞建议派遣优秀管理人才协助被帮扶学校改善管理、更新理念,才更为有效。
“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常常不能复制,但优秀的管理人才却可以根据当地具体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嫁接,使名校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辐射作用。”马玉霞说。
(编辑:齐磊 潘一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