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聊聊,克隆猴究竟牛在哪?

作者:张周项 杨怡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1-25 18:50:14

中国日报北京1月25日电(记者张周项 杨怡)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家完成的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研究员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成功用体细胞克隆两只猴子,分别出生于2017年11月27日和2017年12月5日。目前两只克隆猴分别被取名“中中”和“华华”。

自从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未能实现。此次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是世界首次。

这一突破意义何在?中国日报记者采访了三位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

王岳,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院长助理

这项技术是中国科学界实现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多莉羊出来后20多年,各国科学家都在尝试灵长类克隆,但是始终没有成功,很多都是克隆动物在胚胎阶段后期就凋亡了。

这次中国科学家不仅取得了成功,而且用的是体细胞克隆,技术含量要超过生殖细胞克隆。

把体细胞核放到卵细胞中,可以更容易得到我们想得到的动物模型。这也是此次成功的一大意义,即为人类医学临床试验提供适合的动物模型。人类的很多疾病之所以无法攻克,医学研究很困难,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我们不能在人体身上做实验。但一旦有了大量的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实验发展速度就会很快。

有了克隆灵长类的技术,能在基因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等方面都提供更多、更方便、更廉价的动物模型。灵长类更接近人,灵长类动物可以模仿很多人类的带病基因,更接近于人类的基因特征,做动物实验的效果会更好,远远超过目前实验室里所使用的小白鼠。

当然,用非人的灵长类动物做克隆实验,人们会有担心,最大的担忧就是会不会有人拿这项技术克隆人?

这就需要社会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立法,加强对技术的约束。技术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只有法律才能阻止不善良的人拿技术去做不善的事情。

张田勘,《百科知识》副主编,原中国医学院研究员

克隆猴既可以用以产生大脑疾病的模型猴,从而研究大脑疾病的机理,例如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找到新的治疗方式和研发新的药物,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模型猴研究其他罕见病、遗传病的机理,如地中海贫血,以治疗这些疾病。

但是,克隆动物也涉及伦理,也有争议和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目前尽管克隆动物的争争议不像克隆人那么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克隆过程是否会对动物造成伤害,克隆出的动物在使用时是否对人类有害,是否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当然,由于克隆动物的应用尚未规模化,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详细的关于克隆动物的伦理指南或规则,但也有一定的原则。

这就是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伦理委员会(HUGO)于1999年3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经HUGO理事会批准发表的“HUGO伦理委员会关于克隆的声明”。这个声明主要针对对人的克隆,包括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但也对动物克隆作了原则性说明。

动物克隆应该遵循与其他动物试验一样的有关动物福利的原则。克隆动物的目的应该明确规定,程序应该符合已建立的那些伦理审查机制。对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后果应该加以关注。

唐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生、研究人员

克隆灵长类的一大意义是,实现了“订制”基因的动物。目前的技术,可以很方便的对一个细胞的基因进行修改,但无法对一个已经出生的动物做基因修改。能从体细胞克隆一只灵长类动物出来,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得到一只进行了基因编辑的动物,这个动物的基因是我们决定的。

这对于神经科学来说,是一项再好不过的消息。很多基因,比如导致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孤独症,在猴子身上体现的症状与人类是很相近的。有了灵长类克隆技术,我们就可以一段一段的编辑猴子基因,来确定哪些基因导致了这些症状,又如何修补这些基因可以治疗这些疾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具猴,比如一些加入光遗传操作的猴子,诸如此类,都需要基因编辑。以前无法想象,现在我们实现了这个突破。不夸张的说,这个突破是一举奠定中国在世界神经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的。

(编辑:严玉洁 潘一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