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住初心 对得起乡亲——记山东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

来源:共产党员网
2018-01-18 14:05:17

守得住初心 对得起乡亲——记山东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 

图为亓庆良(右一)带领医生查看手术病人情况。资料照片

留在城里的大医院还是山区的小诊所?这道人生选择题,亓庆良几乎用了一辈子来回答。

因为亓庆良的付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长寿山下的源泉中心卫生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今年65岁的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从医45年,扎根边远山区38年。

“我要回到农村去,那里的老百姓更需要我”

医学名校毕业,人人争着去大医院,亓庆良却选择回农村。

1978年,出类拔萃的亓庆良被青岛医学院选中留校,各县市级重点医院也向他抛出橄榄枝。

“我要回到农村去,那里的老百姓更需要我!”作为山区农民的儿子,亓庆良深知农民的疾苦。由于缺医少药,6岁时,亓庆良目睹母亲因病离世,却束手无策。自懂事起,“学医服务百姓”的想法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亓庆良主动请缨返回位于家乡源泉的博山区医院。

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随着博山区医院从源泉整体迁到城里,有技术的医生都各奔前程。“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亓庆良说。

“山区的老百姓,大病小病都要往市里的大医院跑,费用高、报销比例低,多数农民家庭承受不起。”进了城的亓庆良坐不住了,二次请缨。“城里的大医院不缺我一个,但山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却非常需要我这样的医生。”

1997年,他把根扎进了大山深处。近20年的刻苦钻研,亓庆良名声在外,被称为“博山外科一把刀”。

在农村待得越久,亓庆良的决心越坚定:“我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对得起父老乡亲的养育、对得起农村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山区百姓出乡镇医院的费用,拥有二级医院的服务”

没有围墙、杂草丛生,楼房破败不堪,唯一的医疗设备,是一台老得生锈的显微镜……亓庆良说,刚到源泉中心卫生院时,职工3个月未发工资,外欠50万元药品款,最少的一天收入只有一毛八分钱。

“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挥起经营管理这把“手术刀”,亓庆良也毫不含糊。半年后,卫生院实现了脱贫,3年跃居博山区乡镇卫生院榜首。

63岁的李效勤是深居农村的脑中风中医治疗专家,亓庆良跑了三趟将他请到卫生院,为其成立了脑中风专科门诊,病人从各地闻讯而来。

为了添上新设备,他东奔西跑找资金。如今标准化的医疗楼中,核磁共振、螺旋CT、数字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城区大医院才有的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目前,开胸大手术、膝关节置换术、介入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等十几项微创手术,都能在这个小小的乡镇医院实现。借助互联网+医疗,城里的专家还定期会诊、坐诊。“山区百姓出乡镇医院的费用,拥有二级医院的服务。”亓庆良说。

18年前中医特色脑中风康复中心起步,6年前开办医养结合养老中心,亓庆良坚持“因时而进”。卫生改革后,提出开展公共卫生、医疗、康复、养老(防、医、康、养)四位一体的新型办院模式,走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前沿。

现在,源泉中心卫生院共有500张床位,新建病房2万平方米,年门诊诊疗病人3万余人次,年住院7000多人次,业务收入4000多万元。

“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该做的”

“亓院长,来了一个马上需要手术的孕妇,您快来吧!”一个夏日半夜,刚要休息的亓庆良接完电话,二话没说冒着暴雨驾车往医院赶。到了医院,30分钟手术结束,母子平安。

20年里,亓庆良来回赶班40多万公里,全年无休;手术近2万例,零差错,最多的时候一台手术做14个小时,一天一夜连续做了12台手术。

常年大量的手术,导致亓庆良颈椎严重变形,有时疼得衣服都穿不了。但是一上手术台,他便忘了自己也是一个病人,眼明手快,全身有使不完的劲。

“医生不是‘当’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2016年卫生院扩建期间,亓庆良遭遇车祸,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关节脱位、脑震荡。术后14天拆线,他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多次在病床上召开会议,部署工作,会诊病例。

半年时间,新综合医疗楼拔地而起,总面积85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诊疗环境和条件。

源泉中心卫生院的蓝图,早已在亓庆良心中绘就:继续扩大养老中心,做强做优医养结合,让更多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