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贾过之)《中国制造2025》自2015年5月8日发布以来,智能制造的热浪就在中国全面铺展开来,那么智能制造到底是一个什么现状?
5月27日,“智领中国·创赢未来—2017智能制造与大数据国际高峰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围绕智能制造与大数据各抒己见,全面研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以及最新成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增速明显放缓,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制造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陆续启动了实施再工业化的战略。”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一语中的,道出制造业的重要性。
罗民认为,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日本的再工业化战略其本质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级经济大国,在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第一次有机会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个机遇千载难逢,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
“实施智能制造必然离不开大数据这一核心资源的重要支撑。”罗民说,大数据既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反过来智能制造必将产生海量的数据,不夸张地讲,大数据是提高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资源。
于是,如何将物理世界与软件世界更好地深度融合,把采集的海量数据转化为有效的服务也成了关键点。
工程院中国制造办公室首席专家屈贤民举了一个案例:中国的钢铁行业2016年产值1.5亿元,但是生产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水平非常低,高炉是庞然大物,里面的情况很难掌握。如今每个高炉上有2000个传感器,数据平台接入了200个高炉的数据,炼铁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高炉可视化,炼铁厂劳动产量平均提高5%,降低成本15%。
“当前关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抄得很热,但是多数是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像上述的案例中这样踏实的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实际应用的企业不多。”屈贤民坦言,中国已经渡过了智能制造的培育期,进入了成长发展期,大数据在智能制造的应用已被寄予高希望。
同济大学教授UIF Henning Richter博士也持有类似观点,在他看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的工业4.0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表现为从低端的制造业到高端的制造业发展,大数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UIF Henning Richter博士还表达了对德国与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合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