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作者:陈李育 赵曌 来源:多彩贵州网
2017-11-23 09:42:05

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活动走进花茂村(本网记者 吴蔚摄)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陈李育赵曌)大巴车驰行在高速上,目的地是贵州遵义以南50多公里的两个小村。苟坝——这里曾照亮中国的马灯,花茂——花繁叶茂,这里充满了“乡愁”。

11月22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活动的中外青年学者赴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实地走访。一天的行程下来,中外学者不得不为这两个小山村打call。

从苟坝到花茂。中国日报长期供稿人、自由撰稿人Connolly Bruce Alexander用“砰砰砰”形容自己的相机快门。说起这两天的经历,他一连用了好几个“wow”。此行之前,Bruce想象过贵州贫困的景象,尤其是跟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但事实上落差很大,贵州太美了!”他惊讶于自己看到的一切,从机场一路走来,贵州已经完全发展成了一个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的地区,农村地区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花茂村一景(本网记者 吴蔚摄)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认为“花茂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花茂村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也针对当地特色,将田园风光、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与特色高效农业的有机融合,守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走出了一条扶贫发展新路。老百姓富了,这里依旧山清水秀,依旧是一幅“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总书记要求对战贫困要提出中国自己的脱贫方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花茂村就是一个典型。”

对此,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任编辑、国际台“环球锐评”微信号负责人盛玉红也认为:“花茂村精准扶贫成绩斐然。”在盛玉红看来,当地人传承土陶制作的传统技艺,不仅仅意在脱贫,更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她说,这种“中国式扶贫”的机制正不断在实践当中被认可。

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走进苟坝会议会址(本网记者 吴蔚摄)

苟坝——马灯见证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苟坝会议和遵义会议有什么关系?”冒着细雨,走进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苟坝村的中外青年学者们提出疑问。

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外籍专家在苟坝参观当年的毛泽东住地(本网记者 吴蔚摄)

相较于遵义会议,苟坝会议鲜少为人知道,就连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区都是2015年才与大众见面。讲解员杨水萍像中外学者们介绍,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它使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最终得以圆满完成。

“历史课本里遵义会议提得很多,苟坝会议都是一笔带过。”法制网记者柯榜凯说,今天实地来到苟坝会议会址,讲解员的介绍让她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更加清晰,对红军长征有了进一步了解。

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中外学者在苟坝会议会址合影(本网记者 赵曌摄)

苟坝村道上的路灯都是马灯的形状,杨水萍解释,苟坝人民崇拜马灯,是因为当年毛泽东提着马灯连夜去劝说周恩来停止签发打鼓新场作战命令,又一次把红军从绝境中挽救出来。

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Edward同村里90多岁的老人家热情地打招呼(本网记者吴蔚摄)

苟坝村的匠心园是“苟坝会议”会址一期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这里集合了黔北民居与当地“匠心文化”“乡愁文化”,被打造成了一个农文旅商一体化发展试点街区。一路走来,铁匠铺、豆腐坊、红醋坊等让中国日报网资深博主Edward Kofi Turkson新奇不已,尝一口村民自家酿造的原生态无添加的醋,他竖起大拇指:“好喝!”

“我来自非洲加纳,一个很远的地方。”在一家叫做“雨巷”的油纸伞作坊,Edward热情地同村里90多岁的老人家打着招呼。如今,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大潮中,当地人祖辈传承的传统手艺已经成为吸引游客、脱贫致富的手段。“这非常有意义。”Edward称赞。

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中外学者漫步花茂村(本网记者 吴蔚摄)

特色道路!中外专家花式点赞花茂脱贫模式

在距离苟坝村不远的花茂村,这里因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而被世人皆知,被人熟知的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留下的经典名言“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漫步花茂村,粉墙黛瓦的黔北民居吸引嘉宾拍照留念。党的十八大以来,花茂村落实贵州省委“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部署,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文一体化,如今的花茂处处充满欢笑。

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中国网阿文版记者Hosam在制陶手艺人母先才的指导下体验制陶(本网记者 吴蔚摄)

“这个陶制品好可爱!”在陶艺一条街,看到用土陶工艺制成的工艺品嘉宾们大呼可爱,立马搜罗了不少“战利品”。陶艺文化创意街集陶艺销售展示、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体验到土陶艺术品带来的视觉冲击,还可以亲自制陶,把自己的陶艺作品带回家,如今传统古朴的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生意红红火火。中国网阿文版记者Hosam在制陶手艺人母先才的指导下,挽起衣袖体验了一把陶艺制作。

中外学者为贵州两个山村打call

  陶艺一条街(本网记者 吴蔚摄)

在村民王治强家的院子里,桌椅板凳,每一样摆设都与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时一模一样。王治强说,近年来这里的游人络绎不绝。如今,花茂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文一体化,村里的农民变商人,吃上了“旅游饭”。“都说这五年,花茂从荒毛田变乐土。我邀请大家五年后再来花茂,再看花茂变化!”王治强要热情地对中外学者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