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谈】人工智能应成为一个全球公共产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1-15 11:38:03

开发人工智能日益被视作一场全球竞赛,甚至是一场新的伟大游戏。国家之间的竞赛变得更加激烈,寻求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起一种竞争优势,企业们也在竞争,争相获取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人才、利用数据优势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在这两种情况下,成功与否都取决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能否实现大众化和跨部门使用。

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不同于其他的全球竞争,因为各国政府、企业部门或学术界推动创新的程度不同。不过,总体而言,迄今为止大多数创新都来自学术界,政府通过采购而不是内部研发来提供资金。

大宗商品占全球贸易的份额逐渐下降,数字服务所占的份额则在上升,以至于如今数字化(交易)占所有交易的60%以上。到2025年,预计所有经济价值中约有一半由数字领域创造。随着各国政府想方设法在未来的价值链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把目光投向人工智能。

从美国、法国、芬兰和新西兰到中国和阿联酋,现在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推动国内人才培育,为自动化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项目的未来影响做好准备。

不过,人工智能竞赛的本质仍然有待观察。它很可能不会局限于任何一个单一领域,决定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将是政府选择如何监管和监控人工智能在国内和国际背景下的应用。

因此,国有化人工智能项目相当于一个对冲赌注。到目前为止,各国政府一直认为,谁第一个到达终点线,谁就能抓住人工智能的大部分潜在价值。这似乎是正确的。然而,问题并不在于这种假设是否正确,而在于采取国有化的方式是否有必要、是否明智。

毕竟,仅站在国家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无异于忽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数据集是否国际共享,可能会决定机器学习算法是否会产生特定国家的偏见。而某些特定种类的芯片是否作为专利技术呈现,可能会决定创新在全球层面的发展程度。考虑到这些现实,我们有理由担心,国家战略的分散化可能会阻碍数字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当前的环境下,国家级的人工智能项目正在争夺有限的人才。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的数量会增长,但人工智能驱动型经济体所需的能力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各国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量正在变大。

随着人工智能研发人员的薪酬被企业推高,全球顶尖企业与其他地方的人才差距日益扩大。同时,由于科技巨头拥有大量、丰富的数据存储,而这对于初创企业和小型公司来说难以做到,所以市场已经高度集中。

在这种背景下,孤立主义措施——不仅限于贸易和移民限制措施——从长远来看于经济不利。未来大部分经济价值将不是来自商品和服务,而是与之相关的数据。因此,能够获取全球数据流的公司和国家将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根本上说,新的全球竞争是对于能够编制备选方案并做出最优决策的应用程序的竞争。最终,适应这些技术的重担将落在普通民众身上。但在那一刻到来之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政府必须合作确保这项技术得到安全、负责任的使用。

过去,拥有最好的航海和导航技术的国家可以统治世界,那时候机械时钟技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掌握。现在时代不同了,如果我们要开发超级智能,那么它应该是一个全球公共产品。

(本文作者为美国哈佛大学和霍特国际商学院教授马克·埃斯波西托,ESCP欧洲商学院伦敦校区教授特伦斯·谢和科尔德斯政策和竞争力中心高级研究员约书亚·恩特辛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