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谈】我永远感激中国

作者:丹尼尔•恩克鲁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8-15 08:57:10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2008年。我对这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非常感兴趣。我来自一个面临诸多发展挑战的非洲国家,惊叹于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快速崛起。

“梦想目的地”

我的中文基础几乎为零,除了一句“你好”之外什么都不会。对我而言,普通话实在是太复杂了,人类如何能够给成千上万的汉字赋予意义并铭记于心,这令我倍感困惑。更令我费解的是,中国人竟然可以灵活地使用筷子吃饭。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开始梦想未来在中国的生活。我的第一次中国之行非常短暂,仅有5天。当时,我是一个记者团的成员,千里迢迢来中国采访报道一家中国如何开拓非洲市场。

两年后,老板问我是否想要来中国深造,有一个中国政府资助的学术研究项目在招募外国留学生,公司有意推荐我去参加。我马上满口答应了。要知道,中国可是我的梦想目的地啊!

备选的中国高校里,我选择了复旦大学。我读过复旦大学的介绍,这是一所声名赫赫的高等学府。它是我的第一选择。

“积极差别待遇”

2010年,我再次到访中国,应一家中方机构的邀请跟其他记者一起来中国进行采访报道。这是一次难忘的中国之行。我注意到,有些中国人对非洲人或者黑人很感兴趣,很多时候,中国人会礼貌地询问是否能够跟我合照。对此,我总是欣然应允。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明星。

访华之旅的最后一天,我和几位白人女性朋友一起去购物。买完东西大家急着赶回酒店收拾东西,因为晚上就要乘飞机离开了。可是,当时北京正在下雨,又恰好赶上了下班晚高峰,我们在公交站等了好一会也没打到车。此时,一辆出租车驶进了公交站,好几个等车的人马上围了过去。我心想这次又没戏了。不料,我看见出租车司机竟然跟其他人说他想要载我。我太高兴了,我竟然碰上了“积极区别待遇”。我的同事们也很兴奋,因为我是黑人,我们居然“打败”了其他乘客。

当晚飞离北京时,我心里暖暖的,不仅仅是因为街头打车的奇妙经历,还因为我收到了复旦大学的电邮,通知我被录取了,可以在这所梦寐以求的高校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几周后,我将回到中国读书。

“蹩脚的中文”

我需要先在中国学习一年中文,然后才能去复旦大学深造。我在南京经历了一场名副其实“普通话洗礼”。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三个月后,你们就能说一口蹩脚的中文了。”一位导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果不其然,三个月后我能用蹩脚的中文跟朋友鲁宾对话了。鲁宾来自赤道几内亚,他不会说英语,我又不会说法语或西班牙语。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肢体语言或者旁人翻译才能交流。当我们两人都能说“蹩脚的中文”后,感觉算是松了一口气,我们终于能用同一种语言对话了。

中国朋友莎拉是我的语言拍档,在学习中文方面,她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有一次,我和她的妈妈还有男朋友一起吃午饭,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吃美味的中餐,并且我的筷子也用得相当不错了。

半年后,我们参加汉语水平(HSK)4级考试,很多人都通过了。通过考试意味着我可以去复旦大学研修传播学。不过,我的中文仍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水平,说起话来还是磕磕巴巴。一位中国朋友告诉我:“我觉得你应该提升一下中文水平。”显然,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中文。

不过,后来我从复旦大学顺利毕业了,拿到了传播学博士学位。现在,我在加纳一所高校教书,同时兼任学校的传媒顾问。我永远感激中国,谢谢中国给了我这次机会。

(本文作者为加纳盆绨科斯特大学传播学讲师、公共关系总监丹尼尔•恩克鲁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