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召开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全体大会。一个巨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摆在他们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实施改革激活经济从而加速中国工业化解放提升农村生产力的进程。实现其中核心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官方称这次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它注定会成为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由此中国也开启了持续至今的“改革开放”历程。在改革开放的激励下,潜在生产力得到释放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
历史学家的研究为我们揭示出这一进程中的艰辛。著名澳大利亚学者弗雷德-特维斯和沃伦-萨恩在他们的几本著作中详细描述了中国新领导层集体达成新的共识和决定全国范围内实施经济改革政策的曲折过程。显然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以邓小平为首的领导集体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这里面也有社会各个阶层的探索和共识。改革开放的关键就是回答那个朴素的问题: 如何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以不同视角来看待1978年发生的历史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跟历史上的其他大事件一样,1978年对中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解放思想让大家摆脱了过去遵循的抽象教条的枷锁。经验和实证重新受到重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次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实事求是”重新被提出并成为了整个改革过程的标志性口号。从此之后,教条主义以及一些成见都被清理出历史,中国开始从本国和世界范围寻找适合自己的理论并不断地使之更新完善。
中国的农业部门开始采用新的运行和组织方式--家庭责任承包制。这一制度允许农民把手里富余的粮食卖给国家从而获得了一些自己的收益。这一政策一落地,中国短时间内就是实现了粮食自足。一些村办和镇办的企业由此得以成立。他们正好可以雇佣那些从农业产生中解放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了。为了增加加工产品的出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相继建立并最终发展了起来。深圳更是从一个小镇一举变成了上千万人口居住的超级大城市。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思想的解放,中国高校也开始恢复招生和复建,赴海外留学也重新热了起来。个人开办公司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很多人为了出国开始学习外语,也有很多人开始在国内以及国际之间往来。中国的工业也开始积累和发展自己的技术。外国投资重新回到中国,成立了很多的合资或者独资公司。从1990年代到21世纪的最初十年间,中国一直是最受外国投资者欢迎的国家之一。
而改革当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派出了很多代表团出国尤其是去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发展经验。而这一切能够成为现实,都需要充分地自我反思和开放性的大胆思维。改革的开展使得这种自我审视和自我提升成为内在需求。这也打破了之前人们对中国的一些成见,认为中国是一个内向性国家,更喜欢自我封闭。实际上自1978年以来,中国克服了各种挑战,始终没有改变其改革开放的原则路线。
进入2018年,中国的改革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现在中国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国家。现在中国也可以跟其他国家分享他自己发展经验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要充分与其他国家并肩合作,以基础设施发展为基础不断提升中外相互间的连接和经济上的互补。中国现在从学生变成了可以传授发展经验的老师。
(作者为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凯利-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