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在3月22日发布的301报告中,似乎对中国提出了铁证如山的指控。 在一份长达182页的文件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指责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方面存在不公平交易行为。
这份报告迅速被不少人视为支持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实施其他惩罚性贸易措施的基本证据。在一场可能爆发的贸易战中,这可是杀伤力巨大的弹药。
可是,千万别被愚弄了。这份报告的内容在多个关键领域不符合事实。首先,它指责中国“强迫技术转让”,声称美国公司必须交出专有技术和操作系统的设计图,才能在中国做生意。这种技术转让据称在合资企业中进行。但长期以来合资企业一直被中国和其他国家视作推动新业务增长和拓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中国有超过8000家合资企业。自1990年以来,全球共有超过11万家合资企业和战略联盟。
重要的是,美国和其他跨国公司是出于商业上的合理原因自愿参与其中,他们建立合资企业不仅是为了在中国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占据一个立足点,还想要通过这个低成本的中国离岸平台提高运营效率。
把美国公司描绘为“中国重压之下的无辜受害者”,这也完全不符合我的亲身经历。1995年,我曾参与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建设银行共同投资组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期间,我们确实与中国合作伙伴共享了我们的业务操作、专有产品和分配系统。但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说辞截然相反,我们并不是被迫接受这些安排,我们这么做是出于自身的商业考量,并且也获得了可观的回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301报告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刻意把中国对外投资的“走出去”战略描绘成一个旨在吞并新兴的美国公司及其专有技术的特殊的国家指导计划。由此,“中国制造2025”战略成为中国的“狡猾阴谋”——企图在未来的大工业中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的初步证据。
众所周知,工业政策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开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进口转向自主创新而采取的有效策略。但美国却指责中国通过实施国家主导的、高额补贴的产业政策,使用不公平的手段从美国等自由、开放的市场体系中攫取竞争优势。
然而事实上,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依靠产业政策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竞争目标。日本所谓的“理性发展国家”的政策,支撑了该国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快速增长。德国和美国同样也制定实施过类似的政策。
不错,在创新塑造国家未来这一点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声称中国仅仅依靠产业政策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则是虚伪至极。
简而言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301报告看似令人印象深刻,实则是一份带有偏见的政治文件,它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反华情绪,美国则越来越将自己视为受害者。中国人的确是强硬的竞争对手,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列明的这些所谓证据,其实折射出一种令人备感尴尬的“替罪羊心态”,它把美国变成了一个怨妇一般的国家。
(本文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教员、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前主席斯蒂芬·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