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谈】“中国方案”是多元化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1-22 16:54:38

新年伊始,世界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南半球国家已经受够了某些西方机构采用的、受到该国政府推崇的千篇一律的模式。西方模式讲民主、透明和治理(他们往往没能实践这些理念),却经常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没有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电力、供水和医保,民众的生活无法改善。在欧美地区奏效的外部解决方案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时代”的开端,对南半球发展中国家而言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能源、复兴中国文化和遗产,并与其他国家分享发展经验。

中共十九大首次强调了中国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扮演的角色,提出“中国方案”的概念应对全球挑战。但“中国方案”并不是推广中国为某个单一模式,它强调的是一国民众了解自身处境、他们需要探索本地解决方案,而不是生搬硬套某些泊来的外部理论,因为输出这些理论的外部智库或多边机构可能不关心甚至完全不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许多南半球国家对某些西方机构强加给他们的传统“休克疗法”感到沮丧。通常这些“疗法”都与政治条件或意识形态框架捆绑在一起,并且往往并不奏效。《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间,中国对外援助达到893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谈到了实用主义。他指出,“中国方案”可以为寻求自身发展路径的国家提供一个选择,或者至少一个范例。

他强调“中国方案”绝不是其他国家一定要跟随的某个单一模式。不过,“中国方案”展示了基础设施如何推动国家发展。此外,他还强调“生态文明”,指出发展基础设施应当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中国正探索建设智慧、绿色的生态城市。

“中国方案”,是中国分享如何通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社会失衡、改善生态环境的自身经验。它关乎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繁荣和安全,但不关乎政治意识形态。

事实上,“中国方案”本身并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经验的应用。解决方案是建立在本土文化和本地条件的基础之上。而中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发生的巨大转变离不开大规模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许多内陆省份,如果没有公路、铁路、通信网络和沿海地区的港口,中国的外国投资和出口不会出现持续数十年的激增。

许多发展中国面临类似的挑战,中国经验可能适用于非洲、中亚和南亚的内陆国家。

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方案”一词,设定了多元本土化而非单一全球化的基调。他强调人们应当尊重基于不同民族遗产的不同制度,而不是某些西方机构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千篇一律的模式。

关键在于“中国方案”不等于来自中国的方案,而是指与每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心理及其民众相适应的解决方案。这才是“中国方案”。

(本文作者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劳伦斯•布拉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