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独一无二的城市交通挑战、移动互联网服务的高普及率,以及替代性移动解决方案的快速和积极引入,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中国成为移动创新领域的一方沃土。
汽车工业的商业模型正在经历外力瓦解。移动性需求,此前通过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得以满足,现如今却日益通过获得移动性服务的“使用权”来进行满足,这不仅对产业价值链内的传统业务影响深远,对那些争相提供服务的新进者而言,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所谓“互连移动”,被我们定义为“技术辅助式的、按需推出的移动服务,目的是把人员和货物从A点运送至B点”,这已经成为汽车工业一个引发巨变的、改变范式的发展趋势。它要求彻底重新思考向市场输送价值的方式和方法。传统汽车制造商必须开阔视野,将关注点从产品本身拓展至产品派生出的功用,然后创造一个商业模型、优化数字生产系统,为汽车所有者和移动服务使用者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相较于其他市场,中国引领“汽车移动性”革命的潜力要大得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带来了重大的移动性挑战,因为随着城镇化人口的增加,对于个人移动性服务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其次,中国网民的数量称冠全球,并且绝大多数中国网民使用智能手机获取互联网服务;第三,中国政府在鼓励推动以数字化转换、新能源汽车和智慧城市为重点的互联网经济创新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由此,我们正在亲眼见证一场三步走的“汽车移动性”革命在中国上演,竞争格局也将由此迅速发生转变。竞争格局将沿着“所有权V.S.使用权”这条水平横轴以及“科技”这条垂直纵轴分成四个象限:第一象限是由内燃机技术驱动的传统汽车工业,包括一些老牌竞争者,像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和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第二象限是按使用次数付费的移动服务提供商,包括滴滴出行、易到用车;第三和第四象限则是研发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科技公司,他们的目标客户既有个人汽车所有者,也有自动移动按需服务使用者。
在中国,“汽车移动性1.0阶段”(从2012年至2016年)利用移动技术将传统汽车(人类驾驶、内燃机驱动)与驾驶者连接起来。其间,在阿里巴巴和腾讯等科技公司的支持下,按使用次数付费的移动服务提供商,包括滴滴打车、快滴打车、易到用车、神州专车等公司纷纷成立并迅速发展壮大,已然成为主流。其他形式的互连移动服务,包括共享单车(摩拜、Ofo以及其他)逐渐兴起并发展迅速。
中国最近步入了“汽车移动性2.0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将看到专门为互连移动服务而造的汽车。此类汽车最显著的特性是高使用率,以及使互连成为可能的以驾驶者体验为中心的诸多特征。我们预计此类汽车将由电力驱动,因为这样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供用户体验。
此外,新商业模式以及升级或差异化的按需移动服务将会兴起,以解决“汽车移动性1.0”阶段暴露出的移动性痛点,包括交通堵塞加剧、价格飙升、服务不一致、安全和安保担忧、缺乏个性化和充电基础设施和停车不方便等。
2020年后,我们将步入“汽车移动性3.0”阶段,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将具备商业可行性。中国加大“互联网+汽车”和智慧城市的投资,将引发管理专业的自动移动服务车队的出现。未来的“汽车移动性”商业模型可以用一组词语来描述——“个性化的、电动的、共享的、按需推出的自动移动服务”。自动移动服务大规模普及将在2025年后发生。而“汽车移动性3.0”阶段很可能会打造一个更加高效的系统,人们不再拥有未经充分利用的、不断贬值的资产,而是付费使用资产派生出的效用。
纵观历史,交通革新帮助改善人类体验。而中国的“汽车移动性”革命正是一股破旧迎新的巨大力量,将改变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移动体验。(编译:谌融)
(作者为高风咨询公司总经理比尔•拉索和高级总监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