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访德国,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两国总理年度会晤。今年恰逢中德建交45周年,经过多年发展,中德关系已驶入“快车道”,各领域、各层面交流对话活跃,双边关系亦实现质的飞跃,在中欧关系中发挥领跑作用。当前,跨大西洋关系面临挑战、英国“脱欧”大大削弱欧洲一体化进程、民粹主义在欧高歌猛进,面对复杂多变的动荡形势,德国作为欧盟“领头羊”,亟需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经济体之一,在全球治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等系列重大议题上,与德立场相近。在G7峰会刚刚落下帷幕,德美矛盾愈发凸出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访德不仅有助于达成新的合作共识、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建设新的合作机制,推动中德关系再迈新台阶,亦将填补德美分歧留下的空隙,在国际事务中与德发挥更大协同作用。总体来说,李克强总理此访有如下看点:
一是在G20框架下加强两国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的合作。中德两国相继担任G20主席国,德各界曾多次对中国在轮值主席国期间在自由贸易、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所做的贡献予以高度赞赏,德国总理默克尔更称中德在G20议题上保持着“非常好的合作”。在美国保护主义抬头,“内顾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德国热切期盼与华深化合作,携手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美国总统特朗普在G7峰会期间以一对六,对《巴黎气候协定》拒不松口,回国后迅速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令欧洲盟友神伤。德国环境部长亨德里克斯高度评价中国在达成《巴黎气候协定》和推动其落实的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称中德在气候政策、援助非洲、捍卫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等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是德国的“天然盟友”。未来,中德合作领域有望向社会、安全、政治等多领域推进,德国《明镜》周刊称,一旦美国不愿或不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全球经济组织中扮演领导作用,中德应加深合作,共同填补全球监管真空。
二是排除中德经贸领域杂音。多年来,德国一直是我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德对我贸易倚重亦不断上升,2016年中国更取代美国,首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高达1512.9亿美元,超过中国与欧盟贸易额三分之一。此外,德国亦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9394个,德方实际投入累计281.8亿美元。但中德在经贸领域仍然存在些许争议,例如市场准入问题、光伏及钢铁等领域的贸易摩擦等。另外,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同比增长258.6%,投资额达29.45亿美元,引发德国内部对中国企业在德投资的疑虑,德国经济部更在2016年底以保护德国经济及技术安全为由接连叫停中企收购。德政坛虽对中国仍存一定防备心理,但亦视中国为“财神”,渴望分享这一巨大经济体的增长红利。德国经济界亚太委员会(APA)主席利恩哈德称,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建议政府持续加大在华投资,共享中国发展这一“大蛋糕”。李总理此次访德有望通过坦诚、高效交流,深化中德互信,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来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促德推欧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十五条承诺,为两国经贸合作把稳方向,再添前进新动力。
三是深化创新领域合作。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低迷、欧债危机阴影未消,中德均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德双方互为倚重:中国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需借助德国创新活力为经济稳定发展注入“强心剂”,德国亦依赖中国的庞大市场,以充分发挥其创新型技术优势,提振经济活力。李克强总理此次访德,将与默克尔总理共同出席 “中德论坛-共塑创新”,并出席多场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涵盖经贸、新能源、互联互通、中小企业合作、金融、旅游、教育等诸多领域,推动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深度对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加强第三方市场的基建招标、节能环保、青年创新创业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此外,除传统经贸合作外,深挖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智能制造、第三方市场以及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空间,针对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创新合作制定中长期规划,将德国技术与中国市场、资本紧密对接,实现“1+1>2”的效果。(刘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