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2009年1月20日就任总统时,美国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当时,美联储已经采取行动防止银行体系崩溃,奥巴马也迅速采取措施刺激萧条的经济。
奥巴马于2009年2月17日签署了7870亿美元(约合5.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刺激方案,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工作培训、低收入工人救助、减免税收,以刺激经济活动。回想一下,当时这笔款项的数额的确小,并且流向缺乏针对性,没能使影响最大化,但考虑到面临着国会当中共和党人的反对,奥巴马的财政刺激政策已经达到了任何一位总统能做到的最好程度。
然而,在推行经济刺激政策后,奥巴马政府在掌权的第一年于经济领域方面却没有更多动作。尽管当时民主党在政府和国会仍占有多数席位,奥巴马却并没有进行重大的经济立法。防止经济灾难再次发生的金融改革被暂时搁置了:到2009年春,美国财政部通过注资已持有了花旗银行38%的股份,却并没有利用好这一举措所产生的潜在杠杆作用;其他可能的经济政策建议,如税制改革,也仍不见眉目。
取而代之的是,2009年2月刚刚签署了经济刺激法案,奥巴马国内议程的重点就转向了医改。将拥有医保的美国公民人数提高到总人口的90%将会是一项历史性的成就,但代价是政府会分散原本放在那些急需补救的经济问题上的精力和注意力,而其中最为紧迫的就是要进行金融改革。
直到2010年7月21日奥巴马正式签署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体现了美国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的变革方向,被认为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来最为重要的银行监管法案。不过,该法案仍存在诸多漏洞,不能充分解决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难题,而这恰好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如果《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是为了解决2007年至2009年间美国经济问题的金融改革方案的一部分,那么它应当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一项举措。但要作为解决美国二战以来最为严重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它就显得非常无力了。
随着美国经济危机及其影响的消退,奥巴马政府经济领域的政策在国内方面主要转为了防御行动,在国外则协商签订了一系列后来被证明是非常有争议的贸易协定。奥巴马同时还努力推进了两个重大贸易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如果这两个协定最终得以实施,那么将带来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使跨境投资更容易、更安全等诸多好处。然而,这两项协定是否会生效仍难以确定。
在奥巴马的任期内,美国在税收改革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进展。美国的金融系统仍然太庞大、太昂贵、太有风险。尽管奥巴马采取了一些有限的措施阻止经济不平等的扩大,但美国公众在这方面仍然对他深感失望。
奥巴马在经济政策的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这些成就或许只能在美国两党不断加深的分裂情形所容许的范围之内产生。不论是在政治或是在经济领域,他的继任者要面临的挑战都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