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与伊朗2015年7月14日结束的维也纳谈判,为持续12年有余的伊朗核问题带来一份全面解决协议。伊核协议的达成有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也给命途多舛的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的曙光,成为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成功范例。
伊核谈判好比是一场超级马拉松。从2003年2月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以来,围绕这一问题的外交角力和大国博弈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大主题,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谈判次第登场,次数多得连当事方都无法精确统计,但谈判持续12年有余,恐怕还是超出了各方当初的预期。
据媒体报道,此次达成的协议包括一个主要文本和五个附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伊朗将离心机的数量削减2/3,从约1.9万台减少到约6100台,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寻求、开发和获取核武器。国际社会对伊朗的武器禁运将延续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可以进入伊朗境内的可疑地点进行核查。如果伊朗违反协议,相关制裁随即将会恢复。与此同时,伊朗也有收获,包括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规定下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伊朗有权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要求提出不同看法,一个由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人员组成的仲裁机构将对有关争议做出裁决;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确定伊朗核计划的和平属性后,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将解除。
此次伊核协议的达成,影响深远。其一,赋予了伊朗按规定和平使用核能的权利,有助于消除西方国家对伊朗的疑虑;其二,协议打破了十余年的伊核僵局,是伊朗总统鲁哈尼任内的一大成果,为其争取连任赢得了民意支持,有利于在国内继续推行经济和社会改革;其三,在解除对伊制裁后,伊朗石油收入将提升,此前被冻结的大批资产也将解冻,伊朗将与世界金融体系建立联系,有望吸引更多投资,有利于振兴其经济;其四,有利于伊朗摆脱国际孤立,提升伊朗在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将进一步改善伊美关系,使双方在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所长哈立德•拉赫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双方能突破长期僵局达成协议,有深层次原因。首先,美国发现制裁对于伊朗并没能起到预期作用,美国在谈判中不得不作出让步;其次,鲁哈尼2013年当选伊朗总统后,推行温和务实的外交政策,努力改善伊朗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愿意通过协商解决伊核问题;最后,美国也需要伊朗的帮助,在中东地区事务方面拓展局面。
美国东部时间14日早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副总统拜登陪同下发表讲话,称赞“伊朗核协议”是美国通过外交努力带来改变的例子,“这种改变将制止核武器扩散,从而使中东乃至全世界变得更加安全”。
奥巴马14日强调,“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不是基于美国对伊朗的信任,而是基于可以确切核实﹑确保伊朗不具备发展核武器能力的客观评估。奥巴马说,这项最新协议符合早些时候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德国与伊朗所达成的临时协议所定出的底线,切断每项发展核武器所具备的要件,并且让监察人员可以彻底核实。
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称,此次达成的全面核协议透明度很高,进入核设施条款“可操作性很强”,“能够保证我们了解我们想了解的,以及需要了解的全部事实”,“因此,美政府有信心促使伊朗履行承诺”。
《纽约时报》认为,协议使持续20个月的谈判终于修成正果。奥巴马一直寻求达成该协议,以作为其总统任期内的最大外交成就。在政变、人质劫持、恐怖主义和制裁笼罩伊朗数十年后,这项协议或预示美伊开启新关系。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说,该协议凸显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似乎将重塑伊朗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影响可能波及整个动荡的中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