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六岁的孩子觉得我像一个小孩,至少是当我说普通话的时候。
最近,她对我说:“我喜欢你说中文”。
“你的中文有点笨拙,像一个婴儿。我喜欢婴儿。”
中文是这个金发碧眼小女孩的母语。莉莉生在北京,以前总是会把两种语言混在一起说,这之后才开始说英语。
(她的妈妈不是中国人)
“爸爸eats鸡肉。爸爸look at大熊猫的hand。”
直到3岁,她才能区分两种语言。
而莉莉两岁的弟弟最近也学会说话了——说的几乎都是中文。
“喝奶,抱抱我,姐姐哭。”
他会说英语里的“ball”和中文里的“球”。
“No”是他会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英文单词,也是最喜欢的一个。但是这个词并没有什么用,因为中文里没有和“yes”和“no”对应的词汇,而是用其他语法结构来表达肯定和否定。
也许,我的中文说的并不像小孩,而更像是外来的移民。(移民这个概念我的女儿还不清楚,不过她肯定很快就能替父母辩解了)
在莉莉出生之前,我就通过了全国汉语水平四级考试,达到了中级读写水平。(六级为最高等级)
我的中文口语能力比书面表达能力好太多。
我可以谈论(基本的)经济学,但是语法错误,语调奇怪,口音滑稽。而后面两个问题在普通话不标准的中国人中也很常见。
有一种理论认为,语言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比如说,我留心到在使用中文一段时间后发生的两件事。
第一是我开始用中文来表达一些简单的想法。因为我有时会自言自语,所以注意到了这点。比如我在旅行,而且几天没说英语了,我会嘟囔着“我的手机在哪里?”而不是“Where is my phone”。
第二,以这种方式,我的内心中所感知的世界是不同的。用“opening(打开)”而不是turning on(开灯)——直译成英文,但保留了中文中的语言概念。
我想知道这种方式在莉莉身上如何体现,因为中英文都是她的母语,只是她先学会了中文。
她说她只用英文思考,然后在脑子里翻译出来。
她从来没有用中文思考,而我有时候会这样。
这似乎违背常理。
某天早上,她用英语告诉我:“I'm not afarid of the cold. I'm afraid of being hot. (我不怕冷,我怕热)。”
这句话是直译成英文的。中文中通常用“怕”这个词传达对极端温度的厌恶,而不是用“不喜欢”之类的同义词。
而且我注意到我们在家里也会混合两种语言。
我会问我的妻子:“Mind if I 开空调?Did you买票?”(介意我开空调吗?你买票了吗?)
不过,不论我们用哪种语言交流或是混合使用,我的女儿只叫我“爸爸”,从来不会叫“Daddy”。
这说明,和她相比,我的中文依然是婴儿水平。
或许我现在就如小孩一般,通过另一种语言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就像是“开”了盏灯,照亮一个全新的视角。
(译者:王嘉腾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