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希
•施罗德是我上个月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候回国航班时认识的,他要去柏林,我要去多伦多。回忆起到亚洲的多次旅行时,这位80岁的退休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流露出少年般的活力和热情。
他说:“因为我去过几次阿富汗,所以被叫做‘喀布尔•施罗德’”,“当我开始游历其它国家时,我的昵称变成了‘亚洲•施罗德’”。
印度和中国是他去的最多的两个国家。
尽管施罗德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开着大众甲壳虫汽车旅行,但直到1985年才有机会去中国,这次旅行加深了他对中国的兴趣。
他以平淡的方式说:“这是我第35次游历中国。”
我怀疑地问:“35次?你是说你来过中国35次?”
他说:“是的,没错”,很快补充道:“十月我还会来。”
他要再看一次湖南省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为那里太美了”。
说到这里施罗德该登机了。
几天后,我们通过越洋电话继续这一话题,我问他为什么要去一个国家旅行这么多次。
他说:“中国,像印度一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国家。所以总是有新鲜事物,每年我都会有新目标。”
“今年,我的目标是张家界公园。去年去了色达喇荣寺(四川省),2015年去了黄山山脉(安徽省),我徒步上去的!”
施罗德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85年7月,他到了香港,不相信旅游签证都要在柏林签发。
“当时我肯定我能在香港办旅游签证。”
施罗德估摸着自己在中国旅行的所有时间加起来有两年。
从他第一次到中国旅行开始的几十年中,最令他吃惊的是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转变成国际经济和工业重地。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的发展势不可挡。它现在中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施罗德最喜欢的住宿形式是多人旅舍,因为他不喜欢独自待在大酒店里的单人间。
“旅舍里能跟别人交谈。”
虽然施罗德是个旅行爱好者,但他跟别的旅行者不一样。他不带相机甚至不带智能手机。
他也不在社交媒体上更新状态,因为他没有账号。
他说:“有许多人想进入公众的视野,在书中或网络上。”
“但我不喜欢公开自己的事。”
(译者:刘超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