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

作者:辛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2-21 18:26:17

中国日报12月21日电(记者 辛闻)记者了解到,针对北京市老城区存在公共空间数量不足、功能单一、品质不高等问题,北京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北京市《关于城市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在东西城开展了10个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建设,以便民服务为关键,改造提升城市公共空间。

目前,10个示范工程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其中东城区胡家园老旧小区社区公共空间提升项目、西城区南新华街环境整治景观提升项目2个项目实施方案已于近期获批,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拟安排资金约6000万元。

示范工程试点项目通过加大市政府投资支持力度、创新审批工作流程等方式,高水平、精细化打造一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样板工程,通过小而美的改造提升为居民带来身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有限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体现居民需求,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试点工作方案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居民实际需求,结合区位现状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公共设施、提升景观绿化、优化市政交通、彰显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实用性、美观性、文化性,着力打造人本空间、绿色空间、文化空间、智慧空间。试点工作主要统筹做好四个方面的“提升”:

一是补充公共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公益优先,统筹利用存量与增量空间资源,进一步拓展各类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合理增加停车、健身、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适度补充座椅、亭廊、垃圾箱、宣传栏等小微便民设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更便利。

二是提升景观绿化。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见绿、立体增绿等方式实施多元增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口袋公园、屋顶花园,增设一批兼具艺术性、生活性的城市家具小品,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丰富的公共空间体验。

三是优化市政交通。统筹考虑景观、通行等功能,整合相关慢行系统,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利用率,并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良好衔接与有机融合。

四是彰显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保护好历史风貌的同时,鼓励历史街区及建筑有机更新和公共性使用,让公共空间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品位的城市橱窗,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找得到老北京记忆。

公共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缺乏设计或者设计水平不高也是影响公共空间功能品质的重要原因。因此,试点工作一方面坚持“经济、适用、绿色、美观”的设计方针,不片面追求宏大尺度、视觉效果和奢侈排场,更多关注使用者的需求度、便利度和舒适度;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更加注重与街区整体风貌的协调和统一、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彰显、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系统性。

一是全面落实各层级规划及城市设计导则、街区城市设计导则等对公共空间的控制和引导要求,推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指导性图集》落地,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对拟实施的示范工程试点项目进行了总体概念设计,为各区具体设计工作提供指引。同时,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成功经验,如在改造理念、实施路径上参考了美国高线公园、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广州城市微改造等典型案例。

二是委托北京工业大学作为第三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居民需求调查,通过查阅档案和实地踏勘等方式,对公共空间历史文脉、空间形态、现状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并组织街道、社区、专家、居民共同参加座谈研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深化方案研究论证,积极探索自下而上、共建共享、共治共管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

据了解,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对新时代建设更加完善、更具首都特点的公共空间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要求加强规划布局和设计引导,丰富首都文化元素,全面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水平和艺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