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经济新业态

作者:赵睿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2-18 10:41:47

中国日报12月18日电(记者 赵睿楠)12月17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办,国研智库承办的“互联网+”支撑环境建设研讨会在京举办,并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互联网+”的支撑环境建设研究》。

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互联网+”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尤其是助力新业态的产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依托“互联网+”不仅能产生新的业态,也能够改造传统产业,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互联网+”作为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应用于产业变革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创造出新的产品需求,新的产业领域和新的商业形态。

“互联网+”的新浪潮推动了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产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和业务相互渗透和交叉,产业界限日渐模糊。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零售、物流、支付、基金、银行等本来相对独立的行业有机整合在了一起,行业之间的界限日渐消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这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提高了运行效率。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融合互动使得不同产业相互促进,实现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三是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衍生出很多新兴产业形态,虽然它们难以纳入传统的行业类别,但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说,中国的“互联网+”正在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延伸,新业态与传统业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推动传统动能改造升级和新动能培育壮大,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的比重超过30%,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消费领域,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消费不断扩大和升级,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正在成为三张新的名片。2017年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达1682亿,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无线成交占比90%。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其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网约出租车、网约专车或快车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8亿和2.17亿,而共享单车用户规模也已达1.06亿。

中国互联网新业态的迅速发展也引起国际社会的讨论。今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发起了一场留学生民间调查,来自“一带一路”上的二十国留学生票选出了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纷纷上榜。随即成为互联网的热搜词。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政策推进带来重大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同时,也相伴而生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例如,隐私安全问题所导致的经济和精神损失也日益提高。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道(2016)》显示,2016年上半年,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条、骚扰电话21.3个,骚扰电话成为网民最反感的骚扰来源;84%的网民切身感受到了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对日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其中21%的网民认为非常严重。2016年,中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为人均133元,比2015年增加9元,总体经济损失约915亿元。

此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数字化基础薄弱、市场存在垄断风险及互联网平台自身支撑能力不足也是制约“互联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优化“互联网+”的发展环境有四个方面应当予以重视,一是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其核心要求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二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目标是提高网络设施的普惠性、开放性、连通性、便利性,加强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投入,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打破地域、部门、行业之间的壁垒,形成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三是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要加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力度,尽快将大数据产权交易规则纳入议程。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治理,和其他各国进行有机衔接,为互联网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