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达标率上升近20% 我国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2-13 17:43:34

中国日报12月13日电 记者从在成都市召开的水利部南方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现场交流会上获悉,自2013年水利部启动全国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各地运用多元化手段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大力整合财政资金,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吸纳社会资本,累计完成投资超过750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占近三分之一。

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介绍,按照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水利部坚持组织推动、政策驱动、试点带动,不断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体系,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成效十分显著。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体系。水利部成立了以陈雷部长为组长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制订《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河湖健康评价技术导则》等技术规范;分两批启动了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不同类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经验。各试点城市成立了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加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水利牵头、分工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水问题。试点城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最为突出的水问题,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实施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调控的水环境全链条治理,试点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64.2%上升到82.1%,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由81.5%上升到93.5%,工业废污水排放达标率由94.1%上升到99.0%,37个城市完成了市域范围内黑臭水体治理。通过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产业布局,恢复河流、湖泊、洼地、湿地等自然水系连通,优化了城市水生态格局。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批试点城市新增、恢复水域或湿地面积达1436.7平方公里,大大改善了城市水生态。

三是强化综合施策,有力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系统治理的理念,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统筹好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兼顾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着力构建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保障体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各试点城市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第一批试点城市累计出台476项水生态文明相关政策、524项相关制度、82项相关技术标准,成为协调人水关系、实现人水和谐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水功能区分类监督管理、水源地达标建设、入河排污口监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点工作落实。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模式。各地水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运用控源截污、调水引流、水系连通等综合措施,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探索形成了许多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成都提出“五个并重、五位一体”的系统治理模式,苏州确定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重点的“调水引流、自流活水”的治理思路,湖州围绕太湖治理重点实施溇港整治和水系连通,长沙突出“山、水、洲、城”特色,努力将水留下来、让水流起来、使水净起来、把水管起来,这些思路和措施行之有效,可供类似地区学习借鉴。

通过试点,城市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水生态文明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有9项涉水指标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标体系,有65个试点城市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13个进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试点验收只是起点,今后的任务更加艰巨。周学文要求,要对照实施方案抓紧补短板、强弱项,认真做好试点验收各项准备,确保2018年年底前分两批完成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验收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提炼试点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不同类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下一步,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部署,创新举措,尽快将试点建设取得的经验,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制度体系。要针对不同水资源禀赋、水生态特点、水文化底蕴和水景观特色,指导各地更高水平、更大力度地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

(编辑:富文佳 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