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三周年 工程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

作者:侯黎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2-13 16:06:20

中国日报12月13日电(记者 侯黎强)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如期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设目标。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三年来,工程安全平稳运行,输水水质全线达标,在保障受水区居民生活用水,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库区和沿线治污环保,应急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东中线受益人口超过一亿人,工程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在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供水保障有力 利用前景广阔

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后,南水北调受水区覆盖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33个地级市,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提高了城市工业供水保证率。

东线一期工程建成以来,累计向山东调水21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山东省缺水局面,尤其是保证了2017年胶东大旱供水需求,确保了青岛、烟台等城市的用水安全,维持了济南泉水的持续喷涌。山东省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极大缓解了胶东半岛等地水资源短缺状况。

东线工程完善了江苏省原有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徐州等7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江苏省通过东线工程向骆马湖补水,为保障苏北地区生产生活、航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使得沿线受水区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新乡、保定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达5320万人。截至2017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不间断通水,安全供水1096天,累计调入干渠114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108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分水3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100万人;天津市分水24亿立方米,受益人口910万人;河南省分水40亿立方米,受水县区36个;河北省分水14亿立方米,受水县区37个。湖北省通过引江济汉工程向下游河道补水99亿立方米。

北京市属于资源性缺水的特大城市。工程通水以来,南水北调水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七成以上,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供水范围基本覆盖城六区及大兴、门头沟、通州等地区。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不仅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水源,也为城市副中心、首都新机场等关系到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提供了水资源保障,极大提升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

天津全市14个行政区市民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形成了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南水北调通水前,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天津城市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引滦单一水源,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要靠天吃饭,有很大的风险性。南水北调通水后,天津在引滦工程的基础上,又拥有了一个充足、稳定的外调水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形成了引江、引滦相互连接、联合调度、互为补充、统筹运用的城市供水体系,为天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河北省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等7个设区市已用上南水北调水。河北省水文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今年汛期,河北省太行山上游地区降水量偏少,向石家庄、保定、邯郸市供水的岗南、黄壁庄、西大洋、岳城等水库蓄水比常年同期偏少2到4成,南水北调工程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保证。河北省配套工程廊涿、保沧、石津、邢清四条大型输水干渠已全部建成通水。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中的河南省受水区南阳、漯河、平顶山、许昌、郑州、新乡、焦作、鹤壁、濮阳、安阳、周口等11个省辖市及邓州市、滑县2个省直管县(市)全部通水。河南省累计有31个口门及3个退水闸开闸分送南水北调水,向引丹灌区、55个水厂、禹州市颖河、3个水库充水,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15.4万亩,供水效益逐步扩大。

现在,本不是南水北调受水区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争取用上南来之水。河南省水权转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水利厅已成功促成三宗跨流域跨地区水量交易,累计交易水量1.2亿立方米,为解决新密、新郑、登封三市用水紧缺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河南开封市已经正式向国家提出调水申请,增加南水北调用水指标。各地逐渐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水质优良、供水可靠,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愈加重要。各地普遍反映,要抓住时机,尽力争取南水北调供水指标。

工程平稳运行 形象焕然一新

为确保工程平稳运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不断加强协调、督导、监管,通过定制度、建机制、强监管、严追责,推进工程运行的规范化,指导项目法人制定颁布了运行管理工作方案、安全检测技术标准、运行管理与维修养护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内部监管和人员培训,出台了工程运行管理问题责任追究办法和重点建筑物监管要求。强化运行监管,在沿线设立1238块运行管理举报公告牌,组织飞检,严查问题,严督整改,严肃追责。由国家法制办牵头,会同水利部等部门推动《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及时出台,使工程运行管理有法可依。划定了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严格水源保护区新上项目审批。在中线工程两侧各100米建设生态廊道,在华北地区形成两条千里绿色长廊。

总体而言,工程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形成,规范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工程形象和员工面貌焕然一新。通水以来,未发生断水事故,保障了工程安全平稳运行和足量供水,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供水水质优良 群众交口称赞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东线一期工程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经过江苏、山东两省地方政府十几年不懈努力,在水利、环保、城建、交通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下,提前实现了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的庄严承诺,并稳定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沿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东线苏鲁两省、中线鄂豫陕等地认真落实“三先三后”原则,强力推动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东线治污规划补充项目、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干渠沿线生态带建设等。林业局大力支持,有关省(市)加快干渠沿线生态林建设,初步形成工程沿线生态走廊。京津两市加强和鄂豫陕三省的对口协作,“十二五”期间共安排项目431个,使用资金14.3亿元。

几年来,水利部建立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联防联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治污环保督查力度,加强相关工作考核,严格做好水质监测和分析,确保水源区和输水干渠水质。与此同时,我办协助发展改革委编制完成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创造条件。此外,南水北调系统认真做好南水北调水与当地水的水源融合调配,帮助各地顺利实现了水源平稳切换。

中线水源区及沿线地区采取强有力的治污环保措施,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之后,水质保持稳定。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在受水区,水质改善则更为明显。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显示,使用南水北调水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130毫克每升。在媒体实地走访时,市民普遍表示自来水水质明显改善,水碱减少、口感变甜。天津中心城区的两次水质变化给老居民带来了深刻感受: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引滦入津后由又苦又咸的海河水变成滦河水;再一次就是喝上甘甜的长江水。平时喜欢喝茶的人们更能真切体会到饮用水口感的变化。

河北省供水逐步切换为南水北调水源,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市黑龙港地区即将彻底告别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随着水厂的建成,更多的县市将逐步实现水源切换,预计到2020年将有3000多万人喝上优质的南水北调水。2017年6月30日,廊坊市大城县城区用上南水北调水,县城城区居民告别高氟水。7月24日,沧州市400多万居民告别高氟水,喝上了南水北调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将为沧州输送南水北调水4.83亿立方米。河南省受水区城市不少家庭净水器具下岗,家里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观赏鱼时也不再使用桶装水,直接使用自来水。

生态效益显现 助推美丽中国

水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命脉,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安全离不开水资源的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和治污工程的实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程全面通水三年来,北京、天津等受水区6省市加快了南水北调水对当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换,已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逾8亿立方米。北京市、河南省许昌市城区以及山东省平原地区等超采区的地下水位已经开始回升。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断显现。

山东省为应对东平湖、南四湖生态危机,通过东线工程向东平湖、南四湖上级湖分别生态调水0.55亿立方米、1.45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两湖”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年来,东线工程累计为济南市小清河补水2.4亿立方米,改善了小清河上游济南市区段水质和生态环境。2015年2月至今,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济南市保泉补源0.58亿立方米,让已经“视觉停喷”的泉城济南重现百泉齐涌的美丽景观。近三年来,山东省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减缓。

江苏省通过东线工程向骆马湖补水,运行期间骆马湖水位由21.87米上升至23.10米,为保障地区生产生活、航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为保护南四湖下级湖的湖泊生态环境,利用工程进行应急生态补水累计8069万立方米。通过东线水环境治理,提高了区域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使得工程沿线的城乡水环境极大改善。淮安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原来以脏乱差闻名的“煤都”徐州,也以碧湖、绿地、清水打造成为宜人居住的绿色之城。

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调水每天向城市河湖补水17~26万立方米,城市河湖水质明显改善。随着南水北调水进京,多年来超采严重的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南水北调水试验性回补北京市密怀顺水源地,补水效果显著,应急水源地水位最大升幅达17.13米;用南水北调水置换自备井取水、压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不再急剧下降,呈现小幅稳步回升态势,截至10月末地下水埋深同比回升0.25米;南水北调水替代密云水库向城市河湖补充清水,与现有再生水联合调度,增强了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河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

截至2017年11月19日,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20亿立方米,这是自2000年3月23日以来的首次突破。自南水北调水进京以来,逐渐成为北京的主力水源,替代了密云水库向城区供水,每年减少密云水库的出库水量超过5亿立方米,此外,还累计存入密云水库3.79亿立方米作为战略储备,为密云水库达到本世纪最大蓄水量立了头功。

天津市在通水后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地下水位累计回升0.17米。利用南水北调水置换出的引滦水和本地水向河道实施补水,有效增加了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随着应急补水变为常态化补水,水系循环范围扩大,促进了水生态环境的改善。2017年,天津实施了南水北调水向海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河道补水,截至8月18日,中线工程累计向海河生态补水1.3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补水后,天津的地表水质得到了明显好转,中心城区4条一级河道8个监测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Ⅴ类水。

河北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先后多次向滹沱河、七里河生态补水,使该区域缺水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河道重现生机。

河南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郑州西流湖和鹤壁淇河进行生态补水。邓州等14座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养,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升。许昌市借助南水北调水实施水源置换,开展生态补水,进行水系连通工程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城区和郊区浅层地下水位较2014年回升约2.6米。2017年华西秋汛,丹江口库区水位大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先后开启多个闸门,利用水库弃水向沿线补水,累计补水2.95亿立方米。

湖北省兴隆水利枢纽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省内绝迹多年的中华秋沙鸭、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先后出现在兴隆水域。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渠道两侧的绿化带建设,也成为一道风景线,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引江济汉工程正式通水后,除向汉江补水外,还分别向荆州城区与长湖补水,截至2017年11月3日,工程经港南分水闸向荆州市城区补水16167万立方米,通过活水的不断注入,荆州护城河水质和城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防汛抗旱兼顾 发挥多重效益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干旱缺水已经成为每时每刻都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保障包括特大城市在内的居民生活用水,保证农业生产用水,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南水北调工程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重要体现。

江苏省境内刘山站、解台站、金湖站、淮安三站、淮安四站投入抗旱排涝运行,累计抽水5.8亿立方米,为缓解淮北地区旱情和宝应湖周边排涝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以来,江苏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为淮北地区抗旱调水27.6亿立方米,为里下河和宝应湖地区排涝抽水1.79亿立方米。

2014至2016年,山东胶东地区降水偏少,大部分水库在死水位以下,有的水库已经见底,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性水危机。2014年,山东省利用东线工程向潍坊应急供水1566万立方米。进入2017年6月,青岛本地水源严重不足,6座水库低于死水位,7座水库干库,主要河道干涸或处于断流状态。烟台、威海、潍坊面临同样旱情。东线工程在今年6月30日完成年度调水计划8.89亿立方米任务后,启动应急调水,确保了胶东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四市的城市供水需求。

2014年初夏,河南省遭遇1951年以来最严重夏旱,特别是平顶山市,已严重影响到城市供水安全,百万市区人口面临用水危机。针对严重旱情,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向平顶山市应急调水5011万立方米,平顶山因此成为中线工程河南段首个受益城市。

2016年“7·19”特大暴雨后,中线工程紧急向河北石家庄、邯郸市区调水,保证了城市的用水紧急需求。南水北调工程还向河北衡水紧急调水5000万立方米,减轻了衡水市的旱情。

引江济汉工程在湖北省防汛抗旱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向长湖、东荆河补水约5.3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东荆河区域灌溉及80万人饮水水源问题,并多次向沿线河湖补水,满足了204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及水产养殖需求。

2017年7月27日,为满足汉江中下游及引江济汉工程沿线地区的旱情,引江济汉工程开启进口段闸门,仅7、8两个月份就引水14.6亿立方米,约500万亩农田从中受益。引江济汉工程建成通水三年来,已经累计调水96.49亿立方米,与中线工程向北方输水量基本相当。

2016年7月,为应对湖北强降雨,引江济汉工程开启高石碑出水闸,撇洪1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长湖防汛压力。

促进结构调整 经济环保双赢

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由于沿线省市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直接给城市供水,并兼顾重点区域的工农业供水。经测算,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

南水北调受水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经济发展聚集区、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后,一方面,使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摆脱了缺水的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受水区节水工作的开展,在受水区带动发展高效节水行业,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各地大力推广工农业节水技术,逐步限制、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实行成本核算,促进水价机制改革,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进一步促进节水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

在工程建设期间,南水北调对水源区和沿线地区加大治污环保力度,投资数百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沿线地区在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关停并转了数千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环境准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了一批新型生态环保产业。

在东线治污之初,山东省内造纸厂有700多家,排污量占了全省排污量的70%。治污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实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治污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关停,投巨资加快清洁生产,700多家企业最后只剩下10家,到2010年造纸行业COD排放量比2002年减少了62%,而产业规模却是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在中线水源区,对矿物采选和冶炼、黄姜皂素生产、汽车电镀等重点水污染行业加大治理力度,坚决关闭治理不达标企业,积极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同时做强做大优势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例如,中线渠首所在的淅川县九重镇针对生态建设需要和移民土地大量减少实际,大力发展施用农药、化肥少,经济效益好的金银花产业,通过建基地示范带动全镇发展金银花面积1.35万亩,年综合产值近亿元,成为当地涵养水源、保养水质、快速致富的黄金产业。

南水北调工程之水,既是促进发展之水,又是促进改革之水。受水区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每一滴水的高效利用,促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编辑:潘一侨 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