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作者:陆中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2-06 17:23:16

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来自文化界、摄影界的专家对《农民工兄弟》影展研讨

中国日报12月6日电(记者 陆中秋) 12月6日上午,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杨元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朱宪民,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摄影研究所所长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新风等文化界、摄影界200位来宾出席。

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观众在《农民工兄弟》影展海报前留影

摄影家李春龙从2011年开始把镜头对准这个特殊群体,据他介绍,当第一次接近农民工,他们会以为你有什么事需要帮助,这时表现出的是热情和善良,当他们得知你要给他们拍照片,他们会告诉你我不漂亮或衣着不整,这时表现出的是羞涩,当你真的拿起相机拍他们时,他们便本能地躲避,甚至是惊慌和紧张,这些反应可以发现他们善良的本性,没有愤怒、没有埋怨。

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2014年1月18日,云南,在外打工的苗族青年回乡举办婚礼。(李春龙 摄)

多数农民工居住在项目公司提供的生活区内,那里有若干排宿舍,每排宿舍又有许多房间,每间约15平方米大小,有的住着十几个工友,有的居住着以蚊帐隔成“单间”的四、五个家庭。在这里既有集体生活的景象,又有小家庭生活的氛围,这就是他们的“新家”。

一顶蚊帐就是一个“家”,生活是透明的,朦胧外泻的私欲、若即若离的柔情,全然不顾帐外的风风雨雨,需要多么强大的神经,不仅是当事者的神经,还有周边不想参与而不得不参与的“邻居”的神经,真是无可奈何地自得其乐。

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2014年7月23日,南宁,冲洗永凯大厦玻璃的农民工。(李春龙 摄)

谁不想有个不仅能遮风避雨的家,而他们的梦想距现实却是无尽的遥远,他们都有自己的称之为“老家”的家,在老家没有温饱,没有温馨,在“新家”虽有温饱,却仍缺温馨,退而求其次,不得已而为之,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工地上挥汗的男人、宿舍里缝补的女人、蚊帐中读书的孩子,拼搏、生活和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你面前。随着拍摄的范围逐步扩大,他开始进入他们的各种形式的“新家”,有的住在工地的工棚,也有租住简陋的旧民房,临时帐篷,或新建的不具备生活条件楼房里,包括改造区待拆的危房也是他们的临时住所。

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2015年10月14日,南宁大学路,下班后冲凉的工人。(李春龙 摄)

我经常到这些地方和他们聊天、拉家常,这使我们之间有了互信,也进一步对他们加深了了解,我和许多农民工成为朋友,以至于到他们过节或家里有什么事也会请我或和我商量一些家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以平等的态度相互对待,为我拍摄这组专题奠定了感情基础。

平等意味着尊重,尊重决定了拍摄态度,在他拍摄这组专题的几年中,拍摄的图片有很大部分是给他们拍的生活照,所以一有什么事情大家就会想到他,甚至用于找对象的照片都找他拍,他也在给他们无偿服务的同时,注意抓取神态,定格有表现力的瞬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状态保证了作品的现场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2016年2月18日,山西大同,一位农民工在路边吃晚饭。(李春龙 摄)

据悉,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部分农民离开家乡,脱离土地,进城“打工”以寻求生路,这种现象带动了全国各地农民的思想转变,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后被称作“民工潮”。这个人数庞大、聚散不定、被称作“农民工”的群体,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浇筑起城市的华丽,家园生计却仍在偏僻贫穷的乡村;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农”,做的却是“工”的活计;他们欲融入城市而不得,欲反转回乡又不愿;他们试图跨越城乡、工农界限,却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农民工”一词所折射出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实为中国社会旷古未有之景象。

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2017年3月19日,北京延庆区八达岭长城养护工人。(李春龙 摄)

在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这个群体的数字达到2.82亿人,我国总人口14亿,减掉老幼弱病等约4亿(不止),也就是说他们占参与社会活动与国家建设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不仅仅是在建筑行业,而是参与到各行各业,如高铁,高速公路,电力,矿业,工厂,旅游业,餐饮,城市服务业,绿化城建等等。无处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默默奉献着,李克强总理讲过“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功臣”。

摄影家李春龙《农民工兄弟》影展与主题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2017年10月24日,北京延庆区新农村建设工地。(李春龙 摄)

与会者认为摄影用于表述故事、传达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功能,但要准确的表达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李春龙选择拍摄《农民工》这一题材,也是经过深思,甚至有过反复。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摄影师和农民工之间有着一种本能的隔膜,照相机的奢侈性、镜头的侵略性、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阶层属性等等,都为拍摄这一题材设置了许多前置性的障碍。所以要消除这些因素、拉近距离、建立互信便是拍摄前的工作。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不知有多少人遭到过城里人的白眼,公交车上的嫌弃,超市里保安的盯防,他们的自尊和人格遭到玷污,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朴实善良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被践踏,还有少数人与工程单位发生工资或工伤纠纷时遭到暴力或恐吓,他们身处外地只能选择无奈的默默离去。

李春龙以镜头记录下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这次把拍摄的作品展示出来,能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他们,为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尽自己的一点儿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