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岁的时候,我从英格兰东北的家乡出发,坐夜班汽车第一次去了伦敦。这个旅行是我们家的仪式。我哥哥也是在12岁时,随母亲去了这个大城市。这次旅行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牛津路上的繁忙商店,也不是皮卡迪利广场的热闹景象,而是伦敦地铁站巨大的自动扶梯——不仅长度惊人,而且滚动的机械台阶上还有大大的黄色警示语。上面写着“请靠右”,这毫无讨论的余地。靠右是为了给着急的人(或者那些不想站着的人)让出左边的空间,以供行走。
看到穿着细条纹套装的男士从身边快步走过,他们一只眼睛还盯着自己手里的对开报纸,我记得当时心里暗暗着急,简直等不及自己长大,成为可以这样行色匆忙的重要人物。
尽管到了青年时期,这个愿望很快就消失了,自动扶梯需要分区的概念在我心里仍然根深蒂固:左行右立——不论是在地铁站、购物中心,还是在机场的人行道。
过去九年间,有时候我甚至想在北京地铁上执行我的“靠右”原则——坦白讲,北京没有这样的规定——用肯定-否定的啧啧声,偶尔也用“你好”来让堵住自动扶梯的人(有人说,这叫“挡道者”)让出空间。不得不说,这并不是交朋友、感染他人的最好方式。
然而,在自动扶梯礼节观念上,可能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
首先,我显然是少数人。2011年格林威治大学基于巴塞罗那、上海和伦敦的数据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只有25%的人会在自动扶梯上行走,而不是站着。
其次,如果每个人都站着,实际上效率会更高。2015年,有人在伦敦最繁忙的地铁站进行了一次为期三周的实验。结果发现,放弃“左边行”原则,自动扶梯每分钟能够多运输30个人,这有利于减缓拥堵。
近几年,香港和日本的火车和地铁运营者也曾发起活动。由于受伤人数有所上升,他们要求制止行人在自动扶梯上上下走动。
根据建筑研究和训练中心(the Center for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2013年的报告,仅在美国,自动扶梯事故每年会造成30人死亡,约1700人受伤。参与调试和修理自动扶梯的工人占了其中的一半,大部分其他的事故因摔倒而起。交通安全专家说,如果人们站立不动,这样的事故将会少得多。
了解了这些,我可能得去爬楼梯了。
(编译:程馨莹 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