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研究启动仪式合影
中国日报12月3日电(记者 王晓东)12月1日,首届香山心脏预防康复论坛在京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新时代·心融合·新征程”。200余位与会专家就慢病防控策略、双心医学发展以及心脏康复模式进行了交流。
会上,我国首个依托互联网+开展的大型双心医学真实世界研究(RWS)启动,为积累双心医学中国证据,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公布了中国首个大型心脏康复认知调研结果。公众调研纳入2.8万余人,结果显示,我国83%公众不熟知心脏康复,7成公众出现睡眠不足、情绪不佳、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等症状,显示许多公众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院士表示,我国心脏预防康复事业在最近几年已逐渐破冰,发展势头强劲。心脏康复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不仅要保持在器官水平或整体水平,还要涵盖社会学水平,让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回归工作,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心脏康复工作者的责任。此外,还应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让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为人民健康服务。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指出,2016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我国2015年居民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病占农村总死因的45.01%,占城市总死因的42.61%;资料显示,导致中国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中,饮食因素居首,占16.4%,其次是高血压和吸烟。慢病是国人早死和伤残的首要原因。以上数据都提示,慢病防治、关口前移,不仅减轻患者的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也会直接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经济负担。
“健康中国2030”呼吁整个社会对健康负责,健康服务涵盖全社会、全生命周期。目前,慢病防控策略强调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调整优化服务体系;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
同时,孔教授指出,慢病防治已进入融合时代。包括医防融合,与药师、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产业融合,医患融合和医体融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所有躯体疾病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此影响不一定是直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循环因果关系。
研究显示,慢病常伴随抑郁障碍,其可影响慢病预后,对健康的影响超过慢病本身。罹患精神疾病种类越多,则患慢病的风险越高。
陆林指出,心身疾病涉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方面,且具有识别率低,漏诊、误诊率高,治疗不规范等特点。
陆林介绍了正确诊治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问题的手段。首先是建立心身疾病诊断模式,进行信息收集、心理社会评估和分析诊断;同时,进行有效的医患交流;正确使用精神障碍的诊断工具、心理社会评估工具及抗抑郁药;联合心理干预。
最后,陆林建议,对于心身医学学科的发展,应提高临床科研投入,加强学科交汇,建立心身思维,注重联络会诊。
此次香山会议启动了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或抑郁状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旨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开展国人的双心疾病RWS研究,积累国人数据,解码冠心丹参滴丸的双心获益。此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陈可冀院士担任主要研究者,计划入组全国100家研究中心的一万例冠心病伴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
为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和双心疾病诊疗数据,克服临床数据整合的技术壁垒,研究首次构建了“心康在线”互联网+平台,依托此平台开展患者随访,充分挖掘基于双心临床医疗的大数据。
(编辑:富文佳 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