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心脏性猝死全国认知调研”结果发布

作者:王晓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1-25 15:03:19

“2017年心脏性猝死全国认知调研”结果发布

图为“2017年心脏性猝死全国认知调研”结果。

中国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王晓东) 11月25日,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携手腾讯针对中国互联网用户开展的“2017年心脏性猝死全国认知调研”结果发布。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频发的猝死事件导致社会公众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度持续升高,但公众对于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因素、危害及防治等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

据介绍,本次网络调查是首次针对国内互联网用户对于心脏性猝死的危害和防治等认知态度所进行的在线调查,共收集了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58个城市,共计12,247份有效电子问卷。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调查的网友都听闻过心脏性猝死事件的发生,但对于心脏性猝死发生的高危因素、预防知识却知之甚少,近四成(39%)参与网友不知道心脏性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超过94%的网友不知道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心脏性猝死对于大部分受访网友不是陌生的词汇,多数表示曾经浏览过相关新闻报道,并能从自己的理解给出一些对于心脏性猝死的认知观念:超四成网友认为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有过无法缓解的极度压力或疲惫感,自我判断应该被列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对于工作强度大、连续工作时长较长,自述经常熬夜的被调查者,其职业分类多集中在广告媒体、市场营销及互联网等行业。针对参与调查的网民所属地域来源区分“面对心脏性猝死的危机感”排名中,广州、深圳比例最高,北京、上海紧随其后。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张澍介绍道,目前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包括:冠心病、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者、心脏射血分数过低者、心力衰竭者、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史者、曾经发生过心脏性猝死者以及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此外,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后被抢救过来的人群再次发生心脏骤停的可能性很大,这部分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早预防,早治疗。

此次调查结果还发现,公众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防治知识了解远远不够:近四成(39%)的网友不知道猝死可以有效预防,绝大多数认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心脏性猝死,54%的参与者不了解心脏骤停后黄金抢救时间是4分钟内。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授王景峰强调,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大脑皮层耐受缺氧时间仅为4分钟,随后脑部等重要脏器就会因缺氧而发生坏死,心脏骤停大于4-6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心脏骤停大于10分钟将脑死亡。

高危人群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可有效预防猝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华伟表示,心脏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迅速、无法预测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当猝死发生时患者会失去意识,无法自救也不能求救,因此预防显得至关重要,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被认为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手段。

“猝死高危患者安装ICD相当于在身体内安置了一台除颤仪,在患者突然发生室速或室颤时能自动选择合适的方式包括释放有效电击进行治疗,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在关键时刻实现‘自我急救’,主动预防和保护患者。” 华伟表示;“目前,相关医学指南中均指出:有过心脏骤停史的患者、遭遇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射血分数EF≤35%的心力衰竭患者(EF值代表每次心跳时心脏泵出血液的百分比,EF值越小,表示心脏泵血能力越弱),都建议植入ICD以预防发生心脏性猝死。有过心梗、心衰等相关疾病史的患者应注意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有低EF值的患者应及早去各医院心内科或心律失常门诊就诊。”

专家提醒,除了熟知急救常识,对于心脏性猝死,预防非常重要,筛查高危患者,并给予有效措施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要环节,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编辑:严玉洁 潘一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