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味儿胡同范儿——著名京味作家刘一达《胡同范儿》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作者:陆中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1-25 11:58:52

北京味儿胡同范儿——著名京味作家刘一达《胡同范儿》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胡同范儿》新书发布会现场。

北京味儿胡同范儿——著名京味作家刘一达《胡同范儿》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作家刘一达为读者签名。

中国日报11月25日电(记者 陆中秋)11月24日下午,由言几又书店、凤凰网读书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东城区文联联合主办的著名作家刘一达最新散文作品集《胡同范儿》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刘一达与各界读者分享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以及人们记忆深处的胡同光影。

刘一达从198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有在《北京晚报》24年职业记者的经历,创作有大量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京味儿语言风格。迄今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70多部,约1500万字,有6部改编为影视作品,代表作《人虫儿》《胡同根儿》《北京爷》《大酒缸》《红案白案》及人艺演出的话剧《玩家》等家喻户晓。1992年刘一达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北京作家协会理事、西城作家协会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等。

《胡同范儿》一书收入了刘一达的20余篇散文作品,包括《捡煤核儿》《拉脏土》《老炮儿》《跑大棚》等。作者用原汁原味的京味儿语言、醇厚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一幅上世纪中后期老北京胡同大院里的百姓世俗画卷,在浓浓人情的胡同范儿里,带领读者咂摸着醇厚朴实的北京味儿。关于何为胡同的“范儿”?刘一达说,这是是一个老北京话,出自戏剧术语。过去唱戏讲究文武场,文场主要是唱,武场就是打把式,武生在做动作前的准备活动叫“范儿”,比如在打旋儿前要运气。后来,“起范儿”被引申为一种“劲头儿”,同时也体现出某种心路、性格、气质等“形而上”的东西。“胡同”一词产生于元代,这就意味着老北京人已经在胡同生活了800多年。800年积累下的胡同文化深沉、厚重,使得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范儿”。这个“范儿”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皇天后土的胡同人的大气、厚道、局气还是胡同人一口醇厚的京腔京韵上。

谈及记忆中胡同里的往事,刘一达说,那时,胡同的地是土的,但天是蓝的;胡同的墙是灰暗的,但人的心是亮堂的。那会儿,胡同人的生活并不宽裕,生活起居按现在的标准,连“温饱”都够不上,但胡同人却活得有滋有味儿。穷,但日子挺滋润。浓浓的人情味儿冲淡了穷日子的苦味儿;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与幽静,让胡同人享受到天子脚下的安闲与自在。创作这部作品,就是想要和年轻人不分析一些他们不熟悉的往事,比如什么是捡煤核儿、晒床板、打家具……这些故事都是我那时候的亲身见闻,字里行间都是我在胡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记忆印痕。这些印痕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让人感到弥足珍贵。

“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根儿,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魂。”胡同是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京城历史的见证者。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长在胡同里的刘一达对北京文化、尤其是胡同文化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面对近年来北京的城市格局重塑、建筑形态变革、传统风俗弱化、旧人旧事消逝,刘一达感慨地说,胡同文化是世界上独有的文化,“胡同范儿”也有其唯一性。胡同文化已经传承了800多年,虽然它很老,但它又是那么年轻。因为它的深厚文化底蕴,让年轻一代总是感到那么新奇。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根儿;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能没有魂。是的,胡同就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根儿!所以,树砍了,只要有根儿,依然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如此说来,胡同的“范儿”会消失吗?难!即便有一天,京城的胡同彻底消失了,但是您放心,“胡同范儿”也会存在,因为北京人不会消失,北京文化的根儿也不会消失。这就是胡同文化的魅力,换句话说,这就是胡同的“范儿”!这是刘一达在胡同生活了几十年留下的记忆印痕,而这些印痕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让人感到弥足珍贵。触摸这些印痕,您会深切感受到什么是“胡同范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