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3日电 水文测报工作就像汽车的雨刷,晴天时少人问津,下雨时不可或缺。据统计,水文预报如能提前半天到一天,可以减少灾害损失1/5到1/3。2013年东北地区三江大水期间,综合梳理近千站次洪水预报、70多个预报方案,最终提前20多天精准预判嫩江尼尔基水库最高库水位将达216米,据此提供了黑龙江同江江段防汛分析意见。
2012年以来,为加快实现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81.2亿元,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累计安排各类建设项目44710个,已经实现2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水文报汛站的实时信息,水量预报的精确度已经达到几百立方米以内,水位预报可达到厘米以内,准确率达到99%。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文局抢测洪峰。
全国各类水文测报站10.4万处,形成覆盖江河湖库、总体布局合理、观测项目齐全、整体功能较强的水文站网监测体系。
各级水文测报站所逐渐成为山洪灾害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首道“生命屏障”
近年来,随着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重大水利专项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各类水文测站数量迅猛增长。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报汛站高达10.2万个,为2012年底的2.5倍,大中型水库实现向中央报汛。水文监测项目涵盖水位、流量、降水、蒸发、土壤墒情、地下水、水质、水生态等,监测从对大江大河的控制延伸到重要中小河流全覆盖,站网密度总体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了对基本水文情势的有效控制。
水文测报科学服务抗旱信息日臻完备
各级水文部门积极开展墒情信息报送和特征数据测定,推进墒情预测试点及旱情综合分析,抗旱业务基础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编制了《田间持水量测定技术规程》,重点易旱地区完成了811个人工墒情站田间持水量测定。全国墒情报送省份增至20个,报送站点增至2011个,墒情信息基本覆盖我国主要易旱区。
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蛇山自动监测站。
吉林省水文局职工正在进行测流。
网络信息化手段不断创新,确保测报精准及时
全国水文部门抢抓重大项目实施契机,围绕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标准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工作。大批水文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雷达测雨、无人机、遥控船测流等新技术应用成果丰硕,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电波流速仪、超声波测深仪、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水文测验测绘先进仪器设备近5年来以成倍的速度增长。
通信规约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水利部新颁布了《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标准,统一了自动测报数据通信协议,全面采用自动遥测设备报汛,提高了数据接收处理效率。目前,全国水情信息传输网络已全部覆盖地市级,并进一步向县级水情部门和基层水文站延伸,信息传输效率大幅提升,业务系统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2016年,全国报汛站自动测报率超过90%,较2012年提高了10%。
2016年雨水情传输量7.6亿份,较2012年翻了两番。
广西自治区桂林水文局洪峰测量。
信息体量不断增大
通过对水位、流量、降水量等要素的监测分析,对水资源的量、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水文工作在工程规划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水文部门积极整合共享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等项目新建站点的信息资源,加强基础数据建设,防汛关键期加密信息报送频次,丰富水情信息,实现中央和地方实时信息数据全面共享。2016年,各流域、省级水文部门向国家防总报送雨水情信息7.6亿条,关键预报准确率超过95%、预见期延长至7天。
预警发布更加规范
全国已有6个流域机构和23个省份出台了地方预警发布管理办法,制定了近800个主要江河重要断面的预警指标。水情预警范围持续扩大,发布次数明显增加,基本实现了水情预警发布国家、流域、省、市、县五级覆盖,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近5年各地通过广播、网络、电视等媒体累计发布水情预警信息2500多次,为群众及时转移避险争取了宝贵时间。
水文服务领域正在不断拓展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实现了对全国350万平方公里主要平原、盆地和岩溶山区地下水动态有效监控,为地下水超采区严格控制管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