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9日刊登在《中国日报》上的两篇文章揭示了人类行为善恶的两面。首先是恶的一面。在陕西西安,一位姓葛的大学教授殴打了一位环卫女工,只因为垃圾清运车不小心挡住了他的车辆通行。视频里,满脸是血的环卫女工嚎啕大哭。和葛教授同行的女人朝环卫女工叫嚣道——“我挣多少钱,你挣多少钱,你挡着我挣钱!”
令人诧异的是,葛某的违法行为只被处以拘留10天和罚款500元的处罚。
新闻并没有提到葛教授驾驶的汽车品牌,但很可能是一辆豪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在2013年做过一项著名研究,发现豪车司机比其他司机更容易违法。他们肆意插车,在人行横道上也很少礼让行人。研究小组得出结论称,“追求自身利益能够增加个人财富和地位,这种为一己私利服务的不道德行为是自我延续的动力,它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换句话说,豪车司机认为他们可以违反规则,危及他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20万人死于车祸。四到五倍的人严重受伤。我们委婉地称这些撞车为“事故”,但95%都是由于鲁莽或疏忽驾驶造成的。
豪车司机最为糟糕,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开车时被甩在后面会让司机比在其他情况下更为生气、好斗和反社会。心理学家用“去个性化”一词来形容一个人感到自己可以匿名且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情况。1970年,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一项研究拉开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序幕。他指出,如果他们的名字不被人知道,或者他们的脸不会被人看到,匿名的学生愿意给其他学生施加两倍的电击电流。
同样,匿名的司机愿意冒生命危险超速行驶,这威胁着人行横道上的行人和骑行者。即使知道会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许多司机依然在行驶途中发短信打电话。这些人中的许多人甚至不认为这样会威及他人的生命。
研究表明,如果车上有乘客,人们就会更加小心驾驶。他们不再是匿名的。
但是,希望依然存在。《中国日报》同一版也刊登了一则鼓舞人心的故事,那就是中国西南重庆市的18岁送餐小哥毛召木。早年辍学挣钱养家,在等顾客之余他坚持学习英语。为了练习,他会给那些订餐的大学生发送英文短信。当地一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赠给了他一些书籍,一位上海的老师也在网上给他授课。现在,他已经被四川外国语大学录取,并开始他的学业了。
中国的经济由许多可敬的工作者所支撑,如毛召木和被打的女环卫工。他们非常诚实,勤劳能干。他们正在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养活他们的家庭。他们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又有了希望。
关于作者:
戴维·布莱尔:中国日报作家。
(编译:邓思琪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