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小伙伴们,应该都会注意到北京今年对“开墙打洞”行为整治的力度。
除了排除建筑物的安全隐患,这个行动还和北京的未来密切相关。同时,这也标志着北京城市规划和管理开始向规范与有序方面发展。
“开墙打洞”是指居民楼的底层或者胡同四合院“由居改商”的现象。
这些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房屋原有结构的行为往往还伴随着违章建筑向街面的公共空间延伸。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很多居民区都出现一层居住用房改造成商铺的现象。
这些改造后的“店铺”比正规的商用楼店铺租金便宜,渐渐地,各种小店多了起来。
今年年初北京市公布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整治“开墙打洞”与疏解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地下空间和群租房整治等10项措施,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首都发展布局,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北京整治"开墙打洞”
2017年前7个月,北京市整治“开墙打洞”23390处。北京市政府表示,以后将对新增违法建筑“零容忍”。
整治后,居民都感觉到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活在有名的三里屯“脏街”附近的田利明颇有感触。
三里屯南42号居民楼是“脏街”的核心,在三里屯生活了近50年的田利明是看着这个居民楼长出“瘤子”的。他说的“瘤子”就是“开墙打洞”后延伸到街道上的各种店铺。
60岁的田利明说:
“那些小店多的,你根本看不到这栋居民楼的外墙。居民们都很担心这栋楼的结构遭到了破坏。”
他还深知这条街为什么会被叫做“脏街”。“店里的垃圾和脏水都被直接泼到街上,再加上晚上喝醉的人的呕吐物和尿,于是街道变得又臭又粘。”他说。
4月24日,作为北京整治“开墙打洞”工作的一部分,三里屯南42号居民楼的违章建筑统一被拆除了,一共33家沿街商户被整顿。田利民也在现场。
他说,有些人说脏街的辉煌不再了,但是他们眼里的辉煌在居民眼里却是多年的噩梦。
“有的居民因为楼里酒吧的噪音问题,一晚上曾经报了五次警。”
整治后,居民楼的原貌被恢复了,以前小店占用的公共空间变成了绿化带。以前被迫搬走的居民也开始搬了回来。脏街周边的警情也比改造前减少了三分之一。
开墙打洞开店、开餐馆和酒吧的情况在北京传统的胡同里也很常见,这些店虽然很受游客欢迎但是却给居民造成了困扰。同时,开墙打洞对胡同风貌破坏很大,恢复起来也更难。
新街口街道副主任魏九红表示对于胡同来说,在整治“开墙打洞”行为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传统风貌的恢复。
他说:
“不可否认,有些市场和商铺也因此搬离了胡同,所以要有措施来不让居民感到生活变得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截至今年7月底,北京市共新建和规范提升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等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超过3000个。
北京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北京进行的疏解整治工作都是为了后期的提升,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首都的升级版吧。
编导/剪辑:刘浩 记者:崔佳
摄像:苑庆攀 字幕:汪威镇(实习)
文案:崔佳
制片人:张霄
联合监制:朱喆
监制:柯荣谊
出品人: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