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治沙:从博弈到共舞

作者: 王亦然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2017-09-08 17:18:37

“鄂尔多斯天尽头,穷山秃而陡,四月柳条抽。一阵黄风,不分昏与昼。因此上,快把那万紫千红一笔勾。”200多年前,清人无名氏曾经这样描述鄂尔多斯的自然风貌。这“一笔”当真就“勾”去了鄂尔多斯的“万紫千红”。

毛乌素沙地侵占南部,库布其沙漠盘踞北郭。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枯黄一度成为鄂尔多斯大部地区的底色。

而今,荒凉远去,鄂尔多斯彻底改头换面,成为遍地染绿的北疆明珠。曾经“鸡蛋里都带沙子”的鄂尔多斯,现在已是水草丰盛、湖泊罗列、万物蓬勃之所。那曾被“勾”去的姹紫嫣红肆意铺陈着,映得整个秋日的色调都分外绚丽多姿。截至2016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26.7%和75%以上,较2000年分别提高14.54和40个百分点。

坚守:接力笃行

18岁那年,宝日勒岱看到邻居家的房屋被沙漠层层包围,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她背来沙蒿密密麻麻地种在房后,没想到都成活了。宝日勒岱受到了公社的表扬。她从中领悟到:“沙漠再大也是死的,治一丘少一丘。只要找对路子,横下心,治理沙漠完全是有可能的。”从此宝日勒岱开始了“与沙共舞”的人生。第一年种树不活,第二年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接着种,第三年改进护理方式,筑好围挡再种更多树……

宝日勒岱是坚守在苍茫荒漠中的鄂尔多斯人的杰出代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就提出了“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草原建设方针。60年代,大抓种树、种草、基本田建设。在这段光辉的岁月里,谷起祥、宝日勒岱、倪驼羔、马世通、徐治民、苏巴音、刘茂桐、陈官柱等治沙英雄,都是高原熠熠闪亮的绿色星光。

70年代初,鄂尔多斯出现了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握手地带。在这个荒漠化最严重的时期,“依靠社队治沙为主,积极开展国营治沙”的造林绿化方针和“护林者奖,毁林者罚”的林木保护政策为鄂尔多斯守护着绿色。把家搬进沙漠腹地的治沙“老愚翁”沙木腾成为植绿征程上新的标杆之一。

80年代,鄂尔多斯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荒漠化防治经历了重大变革。“三种”,种树、种草、种柠条;“五小”,小流域、小水利、小草库伦、小经济林、小农牧机具;“个体、集体、国家造林一齐上,以个体造林为主”“乔、灌、草结合,以灌木为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五荒’划拨到户,草牧场两权分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方针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牧区群众的治沙热情,出现了农牧民争沙、抢沙承包治理的喜人局面。

“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沙欺负死”。1986年春天,殷玉珍踏上了她的播绿苦旅。王明海进入恩格贝治沙,“果香”飘进了联合国……

“反弹琵琶、逆向拉动”。90年代,鄂尔多斯提出“拉通联动、增收增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植被建设成了最大的基本建设。鄂尔多斯的荒漠化防治开启了精雕细琢的时代。

而今,植绿治沙、播撒绿色已经刻入每一个鄂尔多斯人的骨髓,打造“美丽鄂尔多斯”成为全民愿景。着手顶层设计,持续加码生态建设,将防沙治沙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坚持实行“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的基础上,将荒漠化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谋划,科学实施,大力推进。全市编制了林业、农牧业、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规划,荒漠化防治融入政府工作和市民生活的各方面各环节。同时,大力推行“掏钱买活树”的约束机制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形成了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社会氛围。

沙漠里种树,难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早前,沙子里种树成活率只有20%,无法想象第一批治沙人以怎样的坚持在沙漠中种下了绿色、书写了希望。沙漠是残酷的,从不怜悯植绿人的汗水。灼灼烈日,猎猎狂风,一脚一个沙坑。几代鄂尔多斯人用自己的坚守和执著,让绿意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徐徐延展。

对症:良方解疾

几番磨炼,历经坎坷,鄂尔多斯植绿人为荒漠化防治开出了一张“药方”。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分区治理、整体推进”,鄂尔多斯将两个48%分成四大区域,分别针对沙区、丘陵山区、干旱硬梁区、沿河区的荒漠化特点选用了不同的治理办法,对症下药。

——“南围、北堵、中切隔”,在库布其沙漠,打破沙漠连亘之势,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用乔、灌、草结合的生物阻隔带对沙漠施行“锁边”,阻止其北侵黄河和向南扩展;沙漠中部造护堤林、护岸林、阻沙林带,利用天然十大孔兑及穿沙公路把沙漠“切隔”成块分区治理;在水土条件较好的沙漠腹地、丘间低地和湖库周边,“点缀”以人工林地、草地,日渐旺盛的沙漠绿洲、绿岛一点点“击退”着沙漠。

“孔兑”是蒙古语,汉语译为“山洪沟”,其实就是季节性河流。鄂尔多斯有十大孔兑,全都自南向北,流经库布其沙漠,最终汇入了黄河。这些孔兑平时没有水,到了降雨充沛的夏秋时节,就会暴发山洪,引发灾害。这曾经堪比“洪水猛兽”的十大孔兑现在已被“驯服”,成为鄂尔多斯植绿人对抗库布其沙漠的好帮手。

孔兑流域有三大地貌类型区。鄂尔多斯人根据其不同特点逐一施策——在库布其沙漠南部丘陵沟壑区通过水平沟、鱼鳞坑整地,营造水保林,减少径流,保持水土,然后在沟道修建坝系,再种植固沙植物护堤护坝,蓄洪淤澄。在中部风沙区以引洪治沙、林草治沙、沙障治沙为根本措施,逐步遏制风沙的强度,减缓沙丘移动速度。在北部平原区开展农田林网建设,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发展生态型农业,减洪减灾。

——在毛乌素沙地,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草库伦把大面积的沙地分割成块,便于治理。飞播造林、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灌木平茬复壮、低质低效林改造,从沙进人退变成了人进沙退。通过草库伦,毛乌素沙地里绿洲经济生机蓬勃,家庭林场、牧场应运而生,“庄园式沙地生态经济圈”成为斗沙治沙的阵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种养综合效益。现在主要的库伦类型有:封滩封沙育草库伦,乔灌草结合的治沙库伦,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库伦,水、草、林、料、机五配套库伦等。

在沙漠腹地与沙漠朝夕相处20年,治沙人沙木腾才渐渐摸清了它的脾性。沙木腾先在地下水位高的沙弯里种树,等成活后再向周围扩种。为了挡住风蚀和沙埋,沙丘迎风坡上,沙木腾用乔灌结合的办法,先栽两行沙蒿一行沙柳,再栽一行杨柳树;沙丘背风坡处,他就种高杆和大苗。“前挡后拉”,先打游击战,再打阵地战,再倔强的沙子也被治得没了脾气。

流动沙丘是植绿治沙的最大症结。第一代治沙人在漫长岁月中总结经验发明的“前挡后拉”法,现在逐步演变出了“先治洼、后治坡”“前挡后拉,中间让风刮”“前挡后不拉,沙跑树底下”等措施。“先治洼、后治坡”即先在较大丘间低洼处造林,沙丘暂时不造,待沙丘逐年削平后再行治理;“前挡后拉,中间让风刮”即在较小的丘间低地造乔木林,迎风坡中下部栽种灌草,使沙丘顶部迅速拉平后再造林;“前挡后不拉,沙跑树底下”即在沙丘密度较小的地方,先在单个沙丘背风坡丘间洼地造乔木林,沙丘迎风坡暂不固定,等沙丘向前移动培在树下,拉平沙丘后再造林固定。只要固定好流动沙丘,沙漠就好比被点住了“穴”,再也不能张牙舞爪。

——东部丘陵沟壑区自然环境不允许大面积栽植乔木,且是工业厂矿集中分布区。以流域为单元,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辅相成,适地适树、优化配置,能很好地提高林草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同时用“穿靴戴帽”的办法,为山丘顶部戴上油松、山杏等树种做的“帽”,给沟底穿上耐盐碱的沙棘等树种制的“靴”,起到了涵养水源、拦截泥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在东部丘陵沟壑区安营扎寨的各企业也严格按照“谁开发、谁治理”原则,积极行动,回填采坑、整治沟坡、防护道路、绿化环境。

——西部干旱硬梁区天然原生植被较为葱郁,封山育林辅以人工造林,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精准计算造林密度,以两行树为一带,大小垄距参差而行,带状造林合理利用空间、光照、水分等因子保护植被。在无定河流域、黄河冲积平原区,围绕沿河开发战略,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堤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

进入新时代,机械化作业极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科技逐渐在荒漠化防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播撒绿色希望的强大支撑。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植绿人创造运用了荒漠化治理六大技术体系100余套核心技术,如:封沙育林中的灌木平茬复壮技术、人工促进母树林扩繁和补植补种技术;飞播造林中的种子包衣丸粒化处理、播区地面处理等技术;人工造林中的苗条全程保湿、植苗造林、直播造林、扦插造林、容器苗造林等技术;沙地造林中的沙障设置、水枪冲沙柳技术;梁地造林中的抗旱保水整地、抗旱栽植技术等。

苦心人,天不负。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10年间鄂尔多斯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80.8万亩,年均减少58万亩;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7万亩,流沙面积由1715.96万亩减少到1028.21万亩,减少687.75万亩。目前,境内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70%和25%,毛乌素沙害基本消失,库布其沙漠趋于稳定。今天的鄂尔多斯,绿意遍布,草木繁盛,四季如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辩证的思考带进沙漠里,向沙漠要草、要树,要收入、要效益,战胜荒凉的秘诀就在荒凉之中。

涅槃:沙里淘金

在浩瀚的荒漠中,绿的黄的红的,绽放着自在昂扬的笑意,一簇簇一丛丛镇定从容生长着的便是沙柳了。沙柳萌芽力强成活率高,抗旱耐贫根系发达,且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过去农牧民会把沙柳砍回来囤积,作为冬季取暖的柴火,这样就促进了沙柳的生长。后来农牧民逐渐改为烧煤,要想让人们愿意继续护沙柳种沙柳,就需要经济效益来驱动了。

现在,平茬时割下的沙柳可以用来发电、制作沙柳重组木等。沙柳木不变形、阻燃、防白蚁、防腐,并且强度高,未来的应用前景很广。让人期待的还有沙柳木建造的被动式装配化木结构建筑。被动式的概念,就是保证不用外部供暖的条件下室内温度全年在20度左右。制作重组木产生的废料、锯末,可以和平茬剩下的次料一起作成生物颗粒燃料。沙柳具有优良的燃烧性能,用沙柳制作的燃料供暖供能省钱省工,最重要的是节能环保。

如今,无垠的鄂尔多斯草原上像沙柳一样不起眼却能发出巨大能量的生物还有很多。

曾经,钱学森问宝日勒岱:“沙漠能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时光荏苒,今天,鄂尔多斯人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世界,它不仅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还能成为我们财富的源泉。沙漠里有不少珍贵的沙生植物,红柳、胡杨、梭梭,还有药用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沙棘、甘草、苁蓉等。

鄂尔多斯坚持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荒漠经济发展路子,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绿色品牌,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鄂尔多斯重点打造的以沙柳生产人造板、生物质发电为主导的林板、林电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柠条、杨柴生产优质颗粒饲料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沙棘果、叶生产酱油醋、果汁、黄酮等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了林业发展层次,增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2016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了44.5亿元,带动农牧民12万多人,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占当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乘着林业重点工程的东风,鄂尔多斯积极实施“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企业对协会、协会联农户”,大力推进沙柳、柠条、杨柴、沙棘、山杏等原料林基地建设,形成了以沙柳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料加工原料林基地,以优质沙棘、杏仁为主的食品饮品原料林基地,在提高防风固沙能力的同时,为林沙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原料供给不上,于是企业负责人刘战先萌生了打造百万亩杏林基地的梦想。山杏好种好活,但果实不好吃,卖不上价钱,乡亲们不愿意种。一到种树节点上,刘战先都积极宣传,并免费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指导,几年下来最初种植的山杏已经挂果。85万亩杏林促进了准格尔生态的改善,也助力了农民脱贫致富,直接带动农户17000户,更让高原杏仁露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亿利、东达、水域山……像高原杏仁露这样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广的企业在鄂尔多斯还有很多。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依托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初露锋芒。现在,鄂尔多斯有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年生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度,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

银肯响沙,侧耳倾听,驼铃轻扬,隐约间似还伴随着欢声笑语。本应寂静的沙漠,如今却是沸腾的场面。鄂尔多斯婚礼表演、沙雕展等观赏活动,沙滩排球、足球等各种体育健身项目,沙漠探险、沙漠越野等新奇体验,还有堪称沙漠奇迹的莲花酒店……夏日滑沙看星星,冬季滑雪看冰雕,响沙湾一年四季游人如织。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鄂尔多斯建成了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萨拉乌苏等生态旅游景区20多处。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给治沙打上“可歌可泣”的标签,想给沙漠染上一点绿色也必然是需要付出血汗做出牺牲的。如今,在沙漠里播种,不仅“制服”了沙害,也是能让沙漠里长出“黄金”来的。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荒漠化治理更多了许多不一样的成就感。

鄂尔多斯,被两院院士称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业科技先进集体……80多项荣誉的背后,有过挫折有过辛酸,更有无数追梦者的长途跋涉。与荒漠化较量了半个多世纪,从博弈到共舞,鄂尔多斯人用脚踏实地的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出了注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