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王晓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6-23 16:19:23

中国日报6月23日电(记者 王晓东)去年我国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今天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总体情况部门联合新闻通气会上介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有关部门、地方和相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首战成功,实现了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的重大转变,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了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激活了市场,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方面,实现了从国家政策性收储唱“独角戏”到多元市场主体收购“大合唱”的转变。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合理的地区差价、品质差价逐步形成,各类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入市积极,成为农民售粮的主渠道,形成了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入市收购的新格局,东北玉米从原先“趴在库房等”转为“顺着产业流”。另一方面,实现了收购资金从“来源单一”到“渠道多元”的转变。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各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积极支持玉米收购,企业还多渠道自筹收购资金。

二是搞活了产业链,提高了“两方面效益”。一方面,玉米加工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东北深加工企业入市收购和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绝大多数企业满负荷生产,产品竞争力增强,出口扩大,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改革后东北地区玉米相关产业发展优势显现,吸引了一批深加工和饲料企业到东北投资建厂,促进粮食主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东北地区经济活力,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呈现出“两个好势头”。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据统计,2016年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下降3000万亩,主要是第四第五积温带等非优势产区调减,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000多万亩。改革增强了农民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增强。国内玉米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衔接,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减少,国产玉米市场空间增大。

四是保障了农民合理收益,守住了“两条底线”。一方面,守住了不出现“卖粮难”的底线。通过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建立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等多方面措施,保障市场化购销平稳运行,较好满足了农民售粮需要。另一方面,守住了保障种粮基本收益的底线。针对玉米市场价格回落对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及时足额发放生产者补贴,加强对农民收获、烘干、存放等环节的指导服务,基本保障了多数农民特别是优势产区农民的玉米种植收益。

五是理顺了机制,缓解了“两个压力”。一方面,财政支出压力明显缓解。改革为进一步转变农业支持方式,扩大“绿箱”补贴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仓容和安全储粮压力大幅减轻。各类企业积极入市收购,不少粮食直接进入用粮环节,企业商业库存也明显增加,减少了由国家收储带来的仓容紧张矛盾及损失损耗。

这位负责人介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完善粮食收储制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年国家将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下一步,有关部门和地方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深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