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柏林:为乡村小学校创造未来

来源:中国日报
2017-06-22 09:46:11

方柏林:为乡村小学校创造未来

历来以办学规模大和望尘莫及的高考升学率而闻名的河北衡水中学前不久在浙江省创办了一所分校,引发了社会对学校规模以及办校地点的热烈讨论。办学规模大的超级中学变得更强大,同时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校面临着解散和合并,这种变化是否就意味着社会进步呢?

从孔子到苏格拉底,纵观历史,这些伟人所招收的学生数量都是有限的。其实,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收更多的学生或弟子,可是,他们深知办学规模的扩大会减弱教育的影响力。

今天,权威的大学排名机构将班级人数纳为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例如,在普林斯顿大学,教师和学生人数比为1:5;在加州理工大学,这一比例更是低至1:3。另一方面,那些非重点大学则不会首先考虑小班教学,由于入学率低,这些学校往往也负担不起小班教学的费用,它们的全职教师非常少,大部分都是雇佣兼任教师或助教来服务更多的学生,因此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高效性。

中国农村地区人口逐渐减少或许是一些小学校关闭的原因,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仅仅以当地经济规模或管理效率来判断学校是否合并无疑是错误的。俄亥俄州大学的Craig Howley认为,规模大的学校不一定需要削减经费,因为学校必须聘用更多的中层管理人员以维持正常运营,因此,在过了某个一定时期后,这些学校的入学费自然而然会升高。

学校的运转效率以及学术成果这两方面也是决定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衡水中学历来以采用半军事化管理使得高考捷报频传而出名,然而,在高考中拔得头筹不应成为学校或学生的唯一目标。

学校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以及获得广泛的技能、知识和心态以使他们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有研究表明,教育的目的越广泛,小班教学越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一旦班级规模扩大,教育则更加难以实现私人化和个性化,教师也就更难以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当地教育部门不应草率地匆匆关闭小学校,相反,他们应该充分调动积极性以助这些学校一臂之力。首先,应解决教师人员配备的问题,同时避免用工业性或商业性思维只盯住“效益”不放。一个老师只教几个学生,这并不是浪费,相反,这一条件还能激励家长给自己孩子选择该校。

此外,偏远地区应使用科技手段将最好的教学资源带入课堂,鉴于科技基础设施在大部分地区都已落成投入使用,因此这一点并不难实现。学校同样能从慕课革命(MOOC Revolution)创始人汤敏身上汲取许多灵感,

汤敏编译了许多案列,充分展示了网络是怎样缩短城乡学校的差异。

发展偏远地区办学是吸引成人务工者返回家乡的一个有效手段,这样有助于振兴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当下中国必须有策略地合理使用小型学校,否则强硬关闭这些学校只会使城镇化问题恶化。

 

关于作者:

方柏林:教育指导设计师、文学翻译和跨文化问题专栏作家

 

(编译:张玺元、于佳惠 编辑: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