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让中国的优秀作品走出去?

作者:杨阳 来源:中国日报
2017-05-03 13:19:24

靠什么让中国的优秀作品走出去?

 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展览会成为中国作家走出去的平台。图片来源:VCG

中国日报网5月3日电(记者 杨阳)“我们对加拿大当代文学的了解远比加拿大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更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化译研网”文学专委会主任白烨在中国当代文学精品海外译介与传播论坛上说道。

白烨提到一个发生在大约十年前的故事,那时他和《我不是潘金莲》的作者刘震云前往加拿大的孔子学院参加一场文学活动。

白烨在活动上同一位著名的加拿大评论家交流。当他们讨论到加拿大文学,白烨列举了几位他非常喜爱的加拿大作家。然而,说到中国作家,这位加拿大评论家却一个名字也想不起来了。白烨说:“她让我等一等,她一定能想出一位她真的非常喜爱的中国作家。直到后来我们共进晚餐,她才想起这位作家的名字。他叫李白。”这让白烨深受打击,因为李白是位唐朝诗人(而不是当代作家)。

白烨说:“我虽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但是阅读了大量的国外著作。显然,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一无所知。我认为,是时候该改变这样的现状了。”

此次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主办。作为文化合作平台,该论坛旨在讨论如何让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

在中国,已有7000多名作家注册了中国作家协会,每年创作小说3000余部。但是,只有200多位中国作家被推介到海外。

另一位与会者,中国文化译研网的执行主任徐宝峰表示,《暗算》的作者麦家是唯一一位作品翻译成27种语言的当代中国作家。徐宝峰表示,更多的中国作家应该被海外读者了解到,因为“他们真的创作出了好作品”。

白烨认为,外国读者现在更喜欢看描写中国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而不是以旧时代农村生活为背景的故事,比如莫言的《红高粱》。

去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过世时,译者Eric Abrahamsen告诉《中国日报》记者,《白鹿原》未能翻译成英语是因为国外读者主要读到的都是中国农村的故事,他们想读些关于现代生活的故事。Abrahamsen是纸托邦的创始人。纸托邦是家专注于将中国文学译介给英语读者的翻译网站。

白烨称,现在介绍到海外的主要出生于70年代以前的作家。“我们把我们认为优秀的作品推介到海外,但是,很多海外读者想看的是中国自改革开放约40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国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这些变化在物质上和心理上是怎样影响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白烨说,“然而,我们没有这样的小说。所以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创作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作品,比如农民工,并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一起。”

鲁敏,44岁,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却不认同这样的作品。她说:“我曾经会见一些德国版权贸易公司的代表。他们告诉我,他们想要读的是关于中国人的都市生活、而非农村生活的作品。”

但是,文学能够像其他产品一样为顾客量身定制吗?鲁敏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他们想通过文学了解中国社会,可了解中国社会应该是媒体的功能。”鲁敏说。“不过,他们应该在我们的作品中少些对于意识形态的期待。在文学世界里,我们写下对于生活和死亡、爱、渴望、困境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都是我们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编译:殷雪丹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