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风和日丽的周六上午,我坐在宽敞的厨房里一条木制长椅上,悠闲地品尝着自己做的甜美多汁的番茄夹心意大利扁面包和新鲜的罗勒叶。
几个小时一直忙着切菜,和面,擀面,最后当这绝妙的美味融化在嘴里时我就确信这一上午没白忙活。在后院听听爵士乐,听鸟儿在窗外啁啾,这一切几乎都让我有种在意大利托斯卡纳(Tuscany)度假的错觉。
当然,我并不在托斯卡纳区,相反,我正在伦敦市中心一所名叫La Cucina Caldesi的烹饪学校里上意面制作课。
过去,英国的食物曾“饱受诟病”,我仍清晰地记得在我还没到英国之前,曾担心过整天吃炸鱼和薯条的日子要怎么熬。现在你可以想象,当我发现英国的食物是如此多元化,还在不断创新时有多惊讶了。
在伦敦生活的八年,我上过像La Cucina Caldesi这样的烹饪学校的课,也从新朋友那儿学到了他们奶奶的许多烹饪秘籍,因此,在怎样用不同的食材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方面受益颇多。
对于在哪儿能买到最爱的食材我也是轻车熟路。比如韩国泡菜要在韩国城(New Malden)买,香辣咖喱要去红砖巷(Brick Lane)买,最新鲜的鱼一定得在比林斯门海鲜市集(Billingsgate Fish Market)买等等。即使在繁忙的工作日,我也能忙里偷闲,去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逛逛,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食,博罗市场离我在伦敦市金融区的办公室只有几分钟路程。
中国菜也正快速发展。过去,伦敦的唐人街以宫爆鸡丁、咕噜肉等基本菜肴而著名,但如今经过彻底改头换面后,提供的菜品更加丰富多样,比如四川火锅、台湾蚵仔煎、精致的广州小笼包等等。
米其林星级餐馆客家山(Hakkasan)以及唐茶苑(Yauatcha )摈弃了传统老套的油腻中餐做法,中餐越来越成为一门艺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最近几年,明星厨师黄瀞亿(Ching He Huang)在BBC开设美食节目,教英国观众怎么在五分钟内做出令人垂涎欲滴的中国菜肴,极大地推广了中国美食。同时,年轻的厨师Jeremy Pang也在伦敦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创办了一所厨师学校,手把手指导学生做菜。
最近,我发现在伦敦圣米迦勒天主教学院(St Michael’s Catholic College)的中国烹饪课上,13岁的学生们正在学习怎样做蛋炒面。该课程是“健康中国烹饪大使”计划中一项,由中国酱油制造商李锦记(Lee KumKee)于2013年发起,现已普及至1000多名英国学生。
看到学生们尝过自己亲手做的美味蛋炒面后脸上灿烂的笑容,我深深地感觉到中国美食正将中国文化带到英国。通过这种食物的交流,中国正在成为伦敦文化大熔炉中必不可少且愈受欢迎的原料。
注:本文原文为英文,中文未经原文作者审核。
(编译:张玺元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