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全力保障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作者:赵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4-21 10:37:10

中国日报4月21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4月20日19时41分,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天舟一号进入太空后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此次任务是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全面完成。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单位,中国航天科工所属8家单位为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共提供45台套单机产品、近70万件各类工业基础件产品,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天地一体化的安全保障支撑,为我国自信迈入“空间站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中国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在文昌发射现场指导发射。

在本次交会对接任务中,运载火箭、天舟飞船、发射场、空间实验室等多个系统都含有航天科工的核心技术:为了给本次发射任务提供实时可靠的“体检服务”,航天科工所属一院测控公司研制生产的测量系统自动测控组合、测控信号转换装置及整流罩环境测试组合等设备和软件,给指挥中心提供了及时的信息反馈,为发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十院航天电器公司研制生产的多种单机产品、连接器、继电器和电缆产品,为运载火箭和天舟飞船打造了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血脉通道”,有效保障了电源平稳传输和指令信息的高速传递;在海南发射场,四院万山公司研发生产的运输车防爆平板运输车顺利完成了天舟一号燃料转运任务,全新防爆平板运输车使传统航天发射运输由“轨道式”向“轮胎式”转变,节约了铺设轨道所需的大量成本。

本次任务中,天舟一号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燃料的补加,形象地描述就像是“太空加油”,掌握了这个技术,未来才能不断地进行空间站的燃料补加,使其能够保持在空间轨道运行。大型液体燃料贮箱是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膜盒是该贮箱的核心部件,属国内首创,国际上也仅有少数国家掌握此项技术。由航天科工所属南京晨光集团研制生产的天宫二号的贮箱膜盒实现了可反复加注、重复使用的目标,这项技术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运行的飞船变为长期在太空运行的“工作站”。

同时,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将再次助力“天神之吻”。天舟一号上的微波雷达相比第一代功勋雷达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设计,体积、重量减少一半,功耗减小三分之一。在成功“塑身”并实现外在美的同时,也积极改进将功能进一步提升。测量、通信功能一体化设计让雷达与应答机从“含情脉脉”变为“深情告白”。由三院33所研制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将主要用于测量飞船飞行过程的线加速度,为飞船确定自身方位提供信息;此外,该产品还将对载荷六自由度的空间运动作精确测量,帮助平台精准消除振动。

此外,航天科工集聚技术优势,孵化出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和产品,很多都应用在了本次飞行任务中:二院23所Ku微波前端(内定标铁氧体微波前端)实现了微波遥感的定标与校准工作;23所的声表面波器件负责滤除噪声信号,保证载波信号传输流畅,不失真;二院203所研制的晶体元器件被称为电子设备的“心脏”,成为“天舟一号”稳定跳动的“脉搏”,也保障了“天舟一号”在遥远的太空中和地面能够互相“看得见”、“听得清”;三院306所为天舟一号的低温锁柜研制生产了气凝胶隔热材料的保护外衣,再次充分发挥了该材料高超的隔热保温性能;河南航天研制生产的百余套高压自锁阀、电磁拖动机构等关键零部件保障了空间试验室顺利在太空中进行变轨、调姿;4200余件管路连接件为飞行器打造了灵活的“关节”,确保了系统的正常运转;十院梅岭电源公司研制生产的6型共10台锌银蓄电池,为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和测量系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源”。航天精工生产的各类紧固件产品,打造了天舟一号的“钢筋铁骨”。

据悉,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航天科工已经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历次保障任务,为实现飞船天地安全往返,航天科工打造出了天地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在本次与天舟一号对接的天宫二号上,也有航天科工四院为航天员倾力打造的 “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和“太空空调”等多项生活保障产品,将为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次任务保障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中国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多次为打赢空间实验室收官之战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打好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树起“高质量”旗帜,延续“好质量”传统,持续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等重要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坚决夺取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全面胜利,确保任务圆满成功,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编辑:徐子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