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

作者:马克·格雷芬 来源:中国日报
2017-03-15 15:04:33

评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

3月5日,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谈召开。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召开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总是能引起大家的热议和深思。笔者观察研究中国的创新能力发展逾十年,关注点自然落在有关创新的支持政策和监管措施上。近年来,创新已成为引领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和总体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战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创新列为一项重点工作任务。综合考虑两会上的有关讨论和3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的答记者问,政府的总体政策是强调开放和自主,而不够重视国内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国政府提出的举措包括:大力支持15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推动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电子设备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强调集思广益,开放研究;放松对科研经费的监管,给予科研单位更大的自主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发挥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桥梁作用。这些都是要增加科技创新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然而,一个关键的因素——人才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诚然,上述政策有利于促进科技发展,不过,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不能光靠经费和研究,还需要人才。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虽是一个办法,却还不足以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创新企业或科研项目光靠个把海归无法成事,必须有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成功。

虽然教育改革提上了日程,却缺少促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专门举措。中国不能也不该仅靠海归人才推动创新,培养国内的专业创新人才才是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创新贯穿从幼儿园、中小学直到大学的整个教育历程。

创新始于创造与发现,最终通过创业实现商业化。早期教育阶段的课程至少应做到促进孩子的创新技能、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注重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在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不仅要设置艺术等技能课程,更要给予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在实践中学习,正确地引导他们动手实验、探索发现和独立思考。

此外,教师的教育理念也需作出相应调整。请注意,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不是为了造就艺术家,而是为了造就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和进步的创新者、科学家和企业家。

总之,中国政府的政策方向强调以科学技术驱动创新,这并不是坏事,但若能再注重教育改革,培养国内创新人才,建设一个可持续的创新型国家便指日可待。

 

关于作者:

马克·格雷芬(Mark Greeven),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教授

 

(编译:潘婷立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