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3月12日电 今年3月12日和3月21日,将迎来第39个中国植树节和第5个国际森林日。日前记者就推进国土绿化、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惠民等问题,专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
记者:刚刚过去的一年,林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请您介绍一下,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安全的进展情况。
张建龙: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并不断推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在过去的一年间,我们把落实“四个着力”,作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最根本任务,逐项安排部署,全力抓好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增绿增质增效。
围绕扩面增绿,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通过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使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全国完成造林1.02亿亩,超过三年滚动计划年均任务。三北工程启动两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长江、沿海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新一轮退耕还林进度明显加快。重点沙区开展灌木林平茬抚育试点,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县10个,启动新一轮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得到加强,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退耕还湿20万亩。到目前全国有180多个城市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其中有118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有26个省区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
围绕提质增效,全面加快森林经营和产业发展。启动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出台森林经营规划,推进森林经营,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2016年新增5个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完成森林抚育1.26亿亩,为年度计划任务的105%,建设国家储备林1237万亩。优化城乡生态,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优质生态服务。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森林康养体验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优质林产品生产能力和林业产业效益稳步提升。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4万亿元,同比增长7.7%,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340亿美元。
围绕护绿护生态,全面加强资源管护和自然保护。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保护和管理,努力减少生态资源损失,遏制生态退化和破坏。天然林保护实现全覆盖,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森林资源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林地一张图”日益完善,林地管理力度加大,“清网行动”、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专项行动取得成效,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9.48万起、刑事案件近3万起。完成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以及东北虎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积极推进雪豹、亚洲象、环首都等国家公园筹建工作。新增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处、国家森林公园21处、国家沙漠公园15处、国家湿地公园134处。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灾害防控总体平稳。
记者:当前我国正在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林业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服务和推动三大战略发展?
张建龙:实施三大战略,是我国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林业正在成为实施三大战略的重要保障和重点领域,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保护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优先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共抓大保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林业部门积极谋划,狠抓落实,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在服务三大战略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系统规划,全面部署。举办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高级别对话活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率先突破推进会、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林业工作会议。发布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建立了多项林业国际合作机制。编制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长江经济带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重点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规划、造林绿化指导意见。
二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明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修复和重建,防治治沙先行,5年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着力构建点线片面相结合的固沙阻沙屏障。京津冀林业生态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建设绿屏相连、绿廊相通、绿环相绕、绿景相嵌的多层次绿色生态屏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把“共抓大保护”作为核心任务,全面实施长江流域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和创新驱动带。
三是突出重点,率先突破。“一带一路”防沙治沙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强固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沙漠公园建设、示范点建设。京津冀林业生态建设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在优化生态空间、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等7个方面取得突破。实施长江流域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着力开展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三大行动,重点抓好森林资源保护、沿江绿色屏障建设、退化林修复等九项工作。林业服务三大战略,都力争在推进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质量、保护与恢复森林和湿地、推进国家公园、森林城市建设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安排国家储备林、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项目时优先考虑,并注重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推进精准扶贫脱贫。
记者:我们知道,林地林木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那么,如何发挥林业的优势和作用,推进精准扶贫和绿色惠民?
张建龙:我国广袤的林区、山区、沙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集中了全国60%的贫困人口。这些地区既是发展林业的重点地区,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不仅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状况,扩大生态空间,促进保护生态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许多地方将发展林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选项,以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为抓手,林业的工程、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人口通过保护生态、发展产业实现了就业增收。
近些年来,根据林业特点和优势,我们坚持“四精准、三巩固”,开展林业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四精准”:一是生态护林员精准落实到人。按照“县管、乡建、站聘、村用”的原则,通过逐级分解落实名额和选聘,将建档立卡的28.8万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二是新增退耕还林任务精准落实到户。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2016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510万亩,新增任务的80%安排到贫困县,增量任务优先安排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三是金融扶持精准到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木本油料、森林旅游、经济林、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把林业补助资金、林地作为贫困户股份,投向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贫困户通过参加劳动,按股分红、按劳取酬,35万户、110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四是定点扶贫县精准到脱贫摘帽时限。对于广西龙胜、罗城,贵州独山、荔波4个国家林业局定点帮扶的贫困县,将其符合条件的天然林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优先安排退耕还林任务,重点支持石漠化综合治理,搭建金融支持林业扶贫平台,扶持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林业龙头产业项目,实现2020年脱贫摘帽目标。“三巩固” 就是在贫困地区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脱贫成果,提升森林旅游水平巩固脱贫成果,发展特色林果和林下经济巩固脱贫成果。
记者:下一步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要突出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建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维护国家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状况,不断提升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能力。
突出“四个着力”,加快推进造林营林。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和部门绿化。落实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森林抚育、退化防护林修复,以及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森林进城,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化起来;推进森林环城,构建环城市的森林生态屏障;推进森林乡村建设,打造乡风浓郁的森林小镇(村庄、人家);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扩大城市间的生态涵养空间。
突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林业改革。落实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区林场改革的意见和方案,抓好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的改革。制定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方案、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启动东北虎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突出共抓大保护,全面保护生态资源。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森林、湿地、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林地和采伐管理,全面管护好天然林和人工林资源。 落实湿地、沙化土地等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抓好湿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退化湿地修复和沙区灌木林平茬抚育,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和野化放归,扩大和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加强林业执法和监管,严厉打击破坏林地、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维护生态资源的安全和健康。
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木本油料、经济林、竹藤花卉、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生物药材、生物质能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及森林体验、康养等新业态发展。优化林业产业产品结构,推动林产品精深加工,增加绿色优质林产品供给。
(编辑:涂恬 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