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水下滑翔机刷新世界下潜深度

作者:张之豪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3-05 21:28:49

中国日报3月5日电(记者 张之豪)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上完成了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为我国深渊科考提供了新的科考手段。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通过调节自身浮力和姿态以实现在水中滑行并对水体信息进行收集的新型水下机器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具有低功耗高静音的特点,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提高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是现有水下观测手段的有效补充。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海翼”号自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已经历了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二十余台。此次“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搭载“探索一号TS03航次”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个周期的观测任务,累计工作87个小时,总航程超过130公里,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是截至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安全下潜深度最大的水下滑翔机。此次观测任务中,“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次“探索一号TS03航次”中“海翼”号的试验目标是突破由美国科学家创下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的世界纪录。在航次的前半段实验中,“海翼”号经过6次的下潜,历经了44.5个小时,在深度上达到了6082米,水平航行距离达到了67公里。实验过程中,“海翼”号状态良好,并显示出了在复杂海流及恶劣海况下良好的航向保持和数据交互能力。

将“海翼”号回收后,滑翔机团队对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在确认“海翼”号状态正常的前提下,科考队制订了再进行两次超越6200米深度的试验,并“突破世界纪录5%”的目标,即下潜目标深度设定为6300米,进一步检验“海翼”号的运行性能。

在后半段的科考航次过程中,海况十分恶劣,平均涌浪高度接近3米。滑翔机团队再一次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测。在恶劣的海况下,“海翼”号的布放和回收都是一种挑战。此次布放中,“海翼”号在“探索一号”的螺旋桨附近做了一个漂亮的回旋后,潇洒的驶离母船,如同游子远行前的告别。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虽然理论上,等待的过程中不需要研发人员再去做些什么,但实际上,他们也没有离开监控站,确认通讯设备工作正常,思考特殊情况的应急预案,对设备数据反复查看,生怕错过了某些微小的问题而导致“海翼”号与监控站联系受阻。100米、1000米、3000米、5200米、6200米观测任务一步步做的踏踏实实,获取的数据也显示着“海翼”号仍然具有充足的能力和热情去挑战最终6300米下潜深度的目标。

“目标下潜深度6300米,对应水深压力64.31兆帕,预计下潜时间12小时10分钟,航行方向65度,俯仰30度,CTD超深应急66兆帕,深度计超深应急66兆帕,高度计二级响应80米,高度计一级响应30米,分级泵油步长300毫升,速度阀值0.2米/秒,累计计数10”,研发团队对这些参数进行二次确认,以确保“海翼”号以最佳的参数去冲击6300米下潜深度目标。

又一次12小时的漫长等待。等待中,滑翔机团队显得出奇的平静,尽着最大的努力做着最坏的打算。与这份平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接近预期出水时间他们的坐立不安,反复检查着监控站的设备情况,等待着游子报平安的电话。

通讯电话响起的一刻,团队欢呼了起来,这一年里所有的成功与失败,疲劳与兴奋,都融进了这欢呼中。6329米,“海翼”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回收的过程中,每3分钟记录一次设备的GPS位置和状态,计算水下滑翔机的漂流速度与方向,母船探索一号也开足了马力,冲向游子“海翼”的位置。历经4个小时航行与搜索,终于在船16时27分将“海翼”安全回收到甲板。

至此,“海翼”的观测任务已经完成,历时4天,进行了12次下潜工作,累计工作87小时48分钟,最大下潜深度6329米,累计航行134.6公里。证明了“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作为一种新型海洋智能设备,能够对现有深渊观测任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次试验的结果将有助于对“海翼”号进行更大下潜深度的提升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