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疑频报问迟庐——缅怀冯其庸先生

作者:张继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1-24 20:38:32

久疑频报问迟庐——缅怀冯其庸先生

作者张继刚(左)探望冯其庸先生

“红楼一梦幻清虚,释笔文章未见疏。过海儋州诗赋在,久疑频报问迟庐。” 晚间与冯师母电话未通,心绪凄然。书斋中静思往事,二十余年来与先生请益如昨日之情景,历历在目,不能忘却。先生七十二岁时为劣书写“沐芦草堂”四字,今日乃悬壁上,赐梅图亦为斋中藏物,所赐著作手书今始为遗珍,拜读而伤怀。记得数年前大连日报建报六十周,社長王义奎先生嘱予代请冯老为报社题辞,冯老即充,是日与王义奎、张家瑞、阮晓浒诸友人于瓜饭中拜访先生,予研墨裁纸,先生书毕。又去岁初春过芳草园应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先生嘱,敬请冯老为儋州新建儋阳楼赐书及先生过儋州诗作三首,留于儋州人民,先生书毕,腿痛十日,不能行走,予闻惊而不能言,先生语无事,可见先生德范。予访先生处常于楼上卧室清谈,先生喜悦,予不忍离去亦不得不告辞,让先生休息。今先生长眠耳。思之!忆之!念之!怀之!以短文记之!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2月3日出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久疑频报问迟庐——缅怀冯其庸先生

冯其庸先生在书房

冯其庸先生,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当今最具权威的红楼梦学专家,其它的学术成就也就知之甚微。要了解冯其庸先生,解读他的著作和学术思想及所创作的诗书画美学源流,首先要从他全面而丰富的学术研究开始,冯老不但是一位举世公认的红学大家,还应该说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汉学家和考据专家、诗人、大书法家及大画家。先生著作等身,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红楼梦新交注本》、三卷《冯其庸书画集》,主编《红楼梦》、《红楼梦大辞典》、《中国艺术百科大辞典》等数十种专著,我曾在十余年前参加过冯老《瀚海却尘》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往返路线考证图片展及学术研讨会,仔细的拜读了冯先生赠我有关西行考证著作与相关资料,从中了解到了冯其庸先生以七十高龄,历尽艰辛,用十年时间,十余次地对玄奘西行路线的全面考证,得知先生十余年来所做的学术活动,是令人钦佩与敬仰的,精细甚密与十分不易的考证出了玄奘西行往返足迹及在取经过程中的全部事例,还一千三百余年前中国人壮举之真实故事,为全世界佛学界带来了空前的消息与兴奋,填补了史学与佛学界的空白,为中国佛教文化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冯其庸先生就考据学而言,其学术成就与地位在学术界是崇高而不可动摇的,二十余年前冯先生在安徽寿县博物馆,无意中发现了东晋元康元年柩铭砖一枚,引起了老人的注意,经细心周密的考证,最终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考证出我国文字学楷行书体演变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著成新说,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受到了普遍赞誉和珍视。我于十年前拜读了这篇精美的十文章,记录了有关冯先生论术跋语的部分内容,其学术价值是不可用语言计的,今天我们在了解冯其庸先生学术思想与书画创作的同时正可将昔日斯文录于纸上,呈献于读者鉴,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一代大儒冯其庸先生的风采。“十年前予至安徽寿县,于博物馆内,无意中发现东晋元康元年铭文砖”,文曰:“元康元年六十一日蒋之神柩”。其文字书写已具楷行之意,按元康元年为公元二九一年,早于永和九年之兰亭序六十二年,早于王兴之墓志五十三年,于此可见即使砖刻墓铭亦早有楷行书体。岂可执王兴之墓之字以论兰亭之伪,又马鞍山发现泰(太)元元年之孟府君志,同文而作五体都具行隶魏之意,而以楷行为主,按太元元年,为晋考武帝司马曜之年号。元年为公元三十六年,上距元康元年八十五年,后于永和九年之兰亭序二十三年,则可知右军前后之世,此种楷行之体,尚并行而都用于砖刻铭文,由此可见虽碑铭亦不能以王兴之墓志绳一切碑铭文字体制也,要知历史是活泼而生动的历史,欲执一驭万则无异痴人说梦。戊寅仲春宽堂冯其庸读碑随记,时年七十又六。后有诗作颂,“谁道兰亭不是真,元康一砖亦晨星。楷行实比兰亭早,六十年前以报春。”戊寅仲春甫题此诗书体可以太元元年孟府君志对着可得信息,宽堂记。冯老一砖之考,空谷之音,定兰亭之真伪,书学千载之史册,使学界惊喜。先生于考据学、红学研究之外,还对我国西部文化艺术史及戏曲史、古代文学史、艺术史,中国文化史都有着深入地研究,并有多种专著刊出。

久疑频报问迟庐——缅怀冯其庸先生

冯其庸书法作品

冯其庸先生于一九二四年生于江苏无锡国专,至一九四八年毕业,后于一九四九年五月到苏南行署工作,在无锡国专学习期间,得到了诸多名师的指导,其中对先生日后治学影响深远者,有国学大家唐文治先生,被蔡元培先生誉为“国之珍也”的当代大学者及被日本学界推崇为当代书圣的王蘧常先生,史学大家后执教于山东大学的著名学者童书业先生,“大漠诗人”顾佛影先生,目录学名家王佩净先生及后于校外拜师从学的当代大词家诗人,有江南二仲美誉的钱仲联先生,诸位先生均为我国学界泰斗,近百年来文化艺术界之硕儒,冯先生从师学习,得以教导,为今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及寻知从学之门径,先生的学术研究及书画艺术创作的赞誉文字,是有目共睹的,我在不同的时间内曾分别聆听了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启功先生、杨仁恺先生、徐邦达先生、周一良先生、任继愈先生、蒋风白先生、王世襄先生对冯老学术与画境的品评,诸位老人的语言十分精确,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与珍视的,就书画创作而言,画坛巨匠刘海粟老人昔日对冯老画作亦有盛赞之言,谓“真正的文人画格”。记得十五年前我过访浮光掠影楼启功先生书斋,偶然获观友人出眎冯老一帧葡萄图,读来感慨尤多,冯老这幅画作,笔姿苍润,青藤遗貌,又有时代气息,加之笔迹内涵藏老人心境祥和平淡天真之趣,洞察万物之心,了彻万事之由,一切法度出自然之中。故读是图顿觉眼明目爽,纸墨文雅,清醇之气,直舒眉宇间。启老云:“此冯先生近日之作,得文人画之正宗,气息弥漫,墨分五色,法象和协,凡夫俗子所不能臻此境。”吾师杨仁恺先生对冯老学术及书画创作亦有盛赞,常云:“冯老画意得诗书画为一格,文人画之妙境,启后学之典范”。启翁、仁翁二位先生,当代鉴学大家,驰誉学林,评定准绳,定古今之说,一语足鼎千秋,经先生指导,我对冯先生的画作亦有所知亦有所悟,后于瓜饭楼中,常目睹先生挥毫创作,有尺素之小亦有丈二八尺之巨制,心迹逸格,有宋元宏伟散淡气象,晚明大画家徐天池笔墨精髓之法。昔日我过访“青藤书屋”,对徐氏一族作了祥加考证,后又应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明权先生嘱,拙成《青藤吟秋图》一轴,题二十八字奉朱先生为纪念,云:“一池新水映枯苔,痕旧藤生梦里栽。纵有人间孤傲子,秋菊泪雨落尘埃”。冯老为此件作品跋徐氏旧题“笔底明珠无处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久疑频报问迟庐——缅怀冯其庸先生

冯其庸画作

拜读冯老大作,似乎又重温徐天池画迹真趣神来之笔,先生挥毫,泼墨翻池,任性一发,天地万物之生机皆在一笔一划中诞生,其情感世界与意境之妙,令赏者称绝。冯老画作与天池不同,笔意无颠狂痛苦之痕,面貌为自家本色。先生在坚守学习传统的同时,对当代时贤画作亦做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吴昌硕、齐白石两家画迹的学习,领悟颇多,吴苦铁以石鼓文笔意入画图,有“苦铁写气不写形”之妙,梦笔留痕,心旷迹变,游于艺中,化为永恒。故不为法度所困,创作出许多精美华丽的图卷,奉献世人以悦新色,吴俊卿画笔有极崇高的地位,被誉为我国近百年来画坛之巨匠,极尽巅峰之盛,影响深远,而齐白石又能别开生面,远师青藤、八大、金冬心等诸家笔墨之外,又近从吴苦铁筑下根基,慧心灵腕,自创一格,生机盎然于纸上,使百花契变为争艳之娇,作品含有祥和之意,法本不一,与古贤争席。得“似与不似之间,了而不了”之妙,所作之图缓笔舒叶,意趣同功,以细笔之法写出工虫百态千姿又与大写花卉相制一图,墨彩淋漓,风和万象,于自然之中得心源之妙,山水人物造型简约,逸趣疏淡,自有造化,灿燃之色,使之读画者随之进入化境之思,愉悦而动情,美不胜收,难以忘怀。

冯其庸先生通过对吴昌硕、齐白石两家的学习,作品在留有青藤遗痕同时,又注入两家画格之真谛,浑古自然,苍劲如松,有露洗朱栏之洁,风吹柳絮之花,所作之图,下笔变幻无穷,契和神旨,有朝颜晨露之鲜,秋风过林之寒,竹影菊花之英,雪压梅俏之妍,棠花娇影,梨雨芬芳,凡此种种无不与先生富学有关,了悟画学要旨所得,笔得书法之妙,诗格韵律之清,自然所至,心源所发,于无意中流露出真性,“所谓文人画之真谛,其画魂所蕴藉于此乃学养滋润而成”。

故先生笔下图迹有“苍苍龙蛇笔,飘然落墨花”之格,无处不有壮怀新色之美,力透纸背之劲,意境深邃,而冯老书法以欧字入门,后又遍临诸体以二王为宗,承源流之正脉,晚年以八旬之岁作小楷数十篇,称誉书林,传为佳话。

冯其庸先生从八十年代起,多次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柏克莱大学讲学,先后由文化部、外交部派往前苏联鉴定列宁格勒《石头记》藏本及访问法国、德国,为国家考查两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力尽多时,做出贡献。

心存儒业魂绕红楼诗赋意境全新峦壑万千一纸, 护宗礼仁名垂国史与圣人同修立斯德日月同辉。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献与书画保护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