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阵痛却至关重要

作者:张军 来源:中国日报
2017-01-13 10:56:58

评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阵痛却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蔡朦/中国日报 

一年多以来,世界各地的媒体头条都在报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事。可是,若细看中国各地方的经济增长,便会发现事实并不如此——比起增速放缓,调整结构这一说法更为确切。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资源丰富的山西省经济增速放缓,而重庆和贵州的经济增长迅猛。河北及东三省都受到了经济下滑的影响,天津、山东以及江苏的重工业经济却蓬勃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成为了“新常态”,中国也开始加快经济调整的步伐,从制造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国内商品和服务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这种转型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前,当前繁荣的经济活动并没有归类制造业之中,而是“服务业”。可是,服务不是凭空产生的。所有的企业都需要产品、运输、信息和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物流、房产、资金和保险等等。

因此,对基础建设和设备的资本投资来说,新型服务有了新的需求产生了恶性循环。与传统的认知不同,中国服务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制造和资金投入。

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产量下降、增速放缓,而服务业起码能够弥补由此引起的部分损失。中国的运输、通信技术、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非常低,这也表明它们的增长速度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经济学家李钟和(Lee Jong-wha)与沃维克·麦克基宾(Warwick J. McKibbin)的一篇论文写道,亚洲服务业的生产力增长“最终将会造福所有行业,还会为亚洲各经济体的持续平衡发展做出贡献”。在解析韩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时,这两位经济学家发现在运输、房地产和通信技术行业,每个工人的平均附加值比制造业的要高。在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自2008年以来,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受阻。而上述的发现表明,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许能够逆转这一情形。但日韩两国的经济从出口带动增长向国内需求带动增长的转变表明,结构转型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正处于这样的一个过程的中国,切不可破坏当下的经济增长点,以免落入结构性陷阱,导致转型成本阻碍经济进一步增长。高昂的成本已拖慢了中国许多省份的总体经济增长,而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这还表明了,虽然中国消费者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中国经济在未来仍会面临重大挑战。首先,以国内需求多样化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比以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更为复杂,因为新兴行业更依赖完善的金融服务、自由公平的市场准入、高素质的劳动人口以及大量的研发投入。

因此,中国当前的经济管理体系远远无法满足那些在新增长模式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企业。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化结构性改革。此外,尽管会引起不满,中国领导人还是要采取强硬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另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中国的低城镇化率。尽管25年来出口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城镇化率依然落后于其它国家。信息通信技术、金融、保险、运输和房地产等是一个繁荣的服务型经济的组成要素,且相辅相成。城市则应将这些要素联合在一起,形成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

中国的城市对于长期的经济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应当开始加速城市化的步伐,力求在未来的10到15年内,大城市的扩张能够满足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增长的需求。若能够迎接这一挑战,那么中国便能排除一切困难,向成为高收入国家的目标迈进了。

 

关于作者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编译: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