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专题 > 治国理政 > 治国理政地方谈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作者:邓晖 来源:光明日报
2016-07-17 10:52:39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一份新近出炉的大学排行榜单,让赞叹的目光聚焦中国。

6月14日,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2016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国表现抢眼:26所大学进入亚洲百强,124所学府进入亚洲前350名。评价方称:“中国正开启一个教育科研成果全面井喷,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成批涌现的时期。”

一份世界银行的《上海是如何做的?》主题报告,让探求的目光锁定中国。

5月17日,世行主办的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上,来自哥伦比亚、巴西、越南、斯里兰卡等30余国的教育部长级官员齐聚上海。聆听、考察、座谈……一连3天,行程紧凑,只为迫切取得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秘笈”。

中国教育,缘何赢得世界瞩目?

答案,写在承载着50多万所学校、2.6亿学生、13亿人口的中国教育巨轮的坚定航向上——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这是一条高瞻远瞩的教育发展道路。2013年、2014年,一连两个教师节,“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寄望;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他深入阐释:“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扎根中国大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教育正走出一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的特色发展之路。

走特色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回应现实关切

站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的历史关口,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教育标注下崭新的时代注脚:“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这些年,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体察,凭借对教育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一条与传统苏式教育、现代西方教育都截然不同的中国特色道路愈加清晰——

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依法治教”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中国教育发展实际,三次中央全会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勾勒出清晰路线图;

以促进公平为关键、缩小教育差距;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一系列科学部署,瞄准的全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征程上的“深水区”“硬骨头”;

从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两个一流”建设,一连串改革实举,始终回应群众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的现实关切。

解时代命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命题,也是现代教育之路必须解答的时代之问。

培养什么人?中国教育不仅要塑造有一技之长的“才”,更要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型、为国家和民族立心,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怎样培养人?中国教育不能让贫困代际持续循环,也不能让质量掣肘发展,既要补短板、守底线,又要调结构、提质量,努力推动“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两个解答,描摹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的鲜明特征,也为走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的征程注入源头活水。

固人才之基: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播美德”,立德树人是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加快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引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四有教师”引导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中国特色教育的全过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统文化是源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实施,中华经典资源库建成,“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本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精神之钙”,渗透为中国特色教育的宝贵DNA。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是底线——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100多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累计安排资金43亿元,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重拳做好小升初就近入学,叫停19个重点大城市的招生乱象……政策“组合拳”补齐“短板”,构筑起中国特色教育的坚固底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提升质量是要义——“两个一流”吹响中国高校进军世界舞台的号角,“创新创业”成为全国2000余所高校课表上的共同课程,高考改革用多把尺子量人、重新激活冰冷分数背后的思想与活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汇聚成中国特色教育的有力支撑。

落子布局,精耕细作,多点突进,全面开花。走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之路,一份漂亮的教育答卷正在绘就。

实践表明,坚持特色,中国教育才有出路;丰富特色,中国教育方有发展。

一组数字,足以让人掂量出这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之路的分量:从2010年起,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提高至16.35%——人力资源红利将大大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而当抽象的数字具体到每一个个体,更足以显露这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之路固本强基的价值所在。

2015年9月,凭借“自强计划”加分,来自甘肃平凉的小伙韩储银迈入向往已久的清华园:“十年后的我将致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14年10月,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志仁和两个小伙伴一起打造的“鲁班锁”,成为李克强总理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国礼:“谁说职业教育只能培养‘廉价劳动力’?在我们这一代,中国制造会变为中国创造!”

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带来了中国教育的崛起,显示了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魅力,也给世界带来了震撼和思考。

今年5月,面对前来上海取经的各国教育官员,分管世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教育事务的教育副局长哈里·帕特里诺斯言辞恳切:“最新统计显示,全球短期国债的投资回报率是1.4%,长期国债的回报率是5.3%……但是唯有教育,投资回报率达到10%。学习中国政府,长期有效地投资教育吧。”

今天,“新起点”已矗立眼前——面对着“十三五”规划的宏阔开局,面对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赛段”,能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教育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本报记者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