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脱贫攻坚看贵州?全国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一个特殊的村子——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就在去年6月,习总书记曾来此考察精准扶贫工作。
当时,刚任职不久的花茂村第一书记周成军有幸参与了接待工作,并做了现场讲解。“在路上,总书记一直问我,‘这片地以前种什么?收入怎么样?老百姓家里的厕所是不是已经改成水冲式的?’”回忆起七个月前接待总书记的场景,他仍然记忆犹新。
驻村干实事: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截止到2015年底,贵州省还剩下493万人口没有脱贫,这是贵州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块“硬骨头”。1月12日,贵州省副省长刘元坤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贵州脱贫攻坚的这块‘短板’补不起来,那全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就要受影响。”
扶贫年年有,年年不脱贫,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扶贫政策不接地气,不能从根本上拔掉群众的“穷根”。2013年以来,贵州省委统筹各类干部下基层载体,按照每村一组5人的标准,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至今已选派3批近13万干部,覆盖全省贫困村。
花茂村第一书记周成军,正是这13万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花茂村位于遵义县枫香镇东北部,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5531亩。花茂村以前叫 “荒茅田”,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庄。2015年3月,在遵义县委宣传部工作了七年多的周成军,接到了前往枫香镇挂职副镇长的通知,同时成了驻花茂村第一书记。
“刚听到这个消息,并没有感觉意外,我以前曾在基层工作过,很愿意下基层做扶贫工作。”周成军抱着满腔热情进村了。
初到花茂村,对于如何开展扶贫工作,周成军毫无头绪,于是开始挨家挨户进行走访。他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跟村民谈心聊天,摸清他们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找到脱贫致富的法子。
由于工作方法对路子,周成军的驻村工作很快就取得了实效。周成军曾走访过一户人家,得知这家儿媳妇在外地一家农家乐打工。他当即提议,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开农家乐。很快,这个想法得以实施,一家名为“花茂农家”开了起来。去年,他家毛收入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元。
“驻村干部要静下心来。”这是周成军近一年驻村扶贫的心得,在他看来,驻村扶贫的关键,就是要多和老百姓打交道,帮助他们从观念上、行动上进行改变。“老百姓想要的和我们不在一个层面,他们最想要的就是最实际的,是看得到的好处。”
扶贫出实效:帮村民摆脱贫困才是“真扶贫”
“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了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
2016年,贵州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全省将有8个贫困县、120个贫困乡镇摘除贫困县的“帽子”,2000个贫困村退出。贵州正在打响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场战役。
周成军所在的花茂村,已经走在了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前列。据了解,花茂村贫困人口在2015年减少到165人,除去由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员外,还剩余25人,预计2016年可实现全部脱贫。
过去几年,正是众多像周成军一样的驻村干部,在基层不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汇聚成一股股强大的力量,才帮助村民最终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生活。
在实实在在的扶贫政策帮助下,转眼几年间,这个曾经被称为荒茂田的小村庄,如今已经成为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截止到2015年,花茂村为165户贫困户建档立卡,找准贫根;建立300亩高效农业园区;完成居民新建、改建、美化800栋;建成农家乐18家、乡村旅馆42家;累计建设旅游用道16公里;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12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
在率先实现全村小康的基础上,花茂村同时还在继续致力于对剩余的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但在周成军看来,精准扶贫还有“不好啃的硬骨头”,有些贫困村民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劳动能力差,或者所处的生态环境很脆弱,这些贫困人口不好扶持,只有政策来进行兜底。
“习总书记对村支两委的期待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留,要求我们把扶贫工作做好。所以,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周成军总结道,干了一年扶贫工作,国家的好政策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的脱贫之路一定会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