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专题 > 治国理政 > 焦点新闻

【治国理政地方谈】这三年,“习式反腐”渐入佳境

作者:郑端端 来源:南方网
2016-01-11 13:00:17

反腐没有休止符。事实证明,“习式反腐”绝不是政治秀,三年来,“习式反腐”震撼中国,渐入佳境,这一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和事业的反腐“革命”仍将继续。

岁月的年轮已悄然走进2016年,习近平掌舵中国这艘大船,已经三年了。中国在不知不觉中经历改变,“习式反腐”成为三年来改革最抢眼的一招。以前不会发生的事情现在经常发生,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大老虎”纷纷落马,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魔咒,三年来,累计超过14万人因违反八项规定被问责,扭转了“法不责众”态势。

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回顾三年反腐历程,“从严治党”,铁拳反腐力度空前,没有“铁帽子王”,没有“丹书铁券”,超百虎入笼,一个个老虎、苍蝇被打落,海外“猎狐”大网不断收紧,红色通缉令上的名字正一个个被划去。从光盘贺卡月饼这样的小事到打翻老虎这样的大事,“习式反腐”是政治生态的重建,是对人心的涤荡,也是对社会风气的重塑,让全国全社会感受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树立了党的权威,赢得了群众信任。

2013年,习近平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2014年,习近平谈及反腐时再次强调,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吏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2015年1月,习近平强调,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不得不说,习近平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果断和决心,掀起一阵阵反腐“风暴”,管党治党的笼子越扎越严,“习式反腐”渐入佳境。

也许,曾经我们还为一个个“老虎”落马而欢欣鼓舞,“打老虎”也一度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今公众对反腐消息已不像最初那般震惊,落马官员也很难再掀起波澜,因为反腐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心中早就树立“习以为常”的心态。手若伸,必被捉。这一情理正回归正常轨道,老百姓的平常心,恰是常态化反腐的最好回应。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腐败”是种慢性病,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事实上,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不敢腐”已初见成效,接下来还要向“不能腐”和“不想腐”迈进,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内两大法规,以道德为“高线”,以纪律为“底线”,进一步扎紧了管党治党的“笼子”。中央着力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使之成为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因此,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防微杜渐、治病救人。清除了腐败土壤,还要在阳光下翻土、暴晒,才能重塑绿水青山的政治生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治国必先治党,治党离不开制度。十八大以来,从创新执纪方式抓早抓小,到修订党内法规明确红线,全面从严治党正朝着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方向坚定迈进。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管长远的还是要靠制度,要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科学规范权力的边界,让权力清单明明白白,让权力进入制度的笼子,使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格制度执行,强化权力失责的追究,紧盯管钱管物管人的重点部门和岗位,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把政治生态建设“抓常、抓细、抓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没有不能打破的惯例,没有不能改变的传统。三年来,习近平主导下的反腐“不一样”,推动了中国政治“常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是我们的追求目标,要实现这样的跨越,既靠制度建设,也靠思想改造,要全力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用改革的思路和法治的思维建章立制,扎紧制度的笼子,清除干部思想灰尘、匡正干部行为,立破并举,点中要害,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剜除破坏政治生态的毒瘤,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弘扬新风正气、涤荡歪风邪气,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反腐没有休止符。事实证明,“习式反腐”绝不是政治秀,三年来,“习式反腐”震撼中国,渐入佳境,这一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和事业的反腐“革命”仍将继续。(南方网郑端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