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媒体人东京对话 呼吁媒体应理性全面客观报道

作者:蔡虹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28 17:12:33

中国日报东京10月28日电(记者 蔡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新闻人士本周在东京举行了两场对话。虽然在讨论政治、安全、外交、历史等话题时三国的媒体人士各持己见,但是对于应该如何报道邻国以及本国与邻国的关系问题上,他们有几乎一致的想法,即三国媒体应该理性、全面、客观地报道对象国。

两场媒体人士的对话中的一场是10月24-25日举行的第十一界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会议,另一场是10月26日举办的第五届中日韩媒体人研讨会。三国媒体人坦承道出对于邻国政治、外交政策的不解、新闻报道的意见、中日韩关系走向的担忧以及媒体对于改善三国关系的责任。同时,他们都认为历史、安全等问题并不是中日韩关系的全部,应站在更高的高度、在更广泛的范围来讨论,应控制各自的国民情绪。

中日媒体人士对话

中日韩媒体人东京对话 呼吁媒体应理性全面客观报道

参加中日媒体人士会议的中方成员。(图片来自网络)

这场对话聚集了中日两国知名的媒体人,中国日报副总编辑高岸明率中方代表团,团员中有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及鲁健和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莹。日方团队由资深媒体人田势康弘领军,成员来自日本的NHK、共同通讯社、朝日电视台以及新媒体的负责人。

高岸明说,近日中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近90%的中国受众获取关于日本的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中国本国的媒体,其中61%是电视。根据日本言论NPO的调查,94.2%的日本受众了解中国相关信息的渠道是他们本国的媒体。71.3的中国受众认为中国媒体关于日本及中日关系的报道是客观公正的;而53.2%的日本受众则认为说不清楚日本媒体对中国及日中关系的报道是否客观,只有20%的人认为日本媒体的报道客观公正,26%的人认为不客观公正。在中国想了解日本的人可以通过中国的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获得大量的客观全面的关于日本的非常正面的报道,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中国游客选择到日本来。相反,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会集中在政治安全领域,对于中国其它方面的报道则会非常有限。

高岸明指出,双方的民众都从媒体获得了大量关于对方国家的信息。如果要加强中日间的民间交流,占比最高的中国受众认为应当加强媒体间的交流。应该探讨务实的媒体间的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媒体在这方面的作用确实潜力很大。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称对中日关系的前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时间会解决一切”。

对于中日游客访问对方国家的数字,白岩松有自己的解读。2015年中国访日游客多达500万人,仅仅占中国出境总人数1.2亿的4%。日本来华游客近年一直呈下滑趋势,去年为250万人,却占日本总出境人数的14%。

白岩松说,“看数字不能只看表面。日本游客去中国的兴趣实际上是很大的。”

他指出,政治关系如果不稳定,靠旅游维系的关系非常脆弱。

鲁健认为传统媒体已经出现了表达方式的简单化、低智化和娱乐化,例如将对钓鱼岛问题的报道简单化到中日会不会打仗。由此他提出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人应保有理智和大局观。

“恨容易引起更多人围观,而爱却引起不了围观,对中日关系的报道是不是陷入了这个局面?”白岩松指出。“恨被围观,但很短命;爱不被围观,但有生命。”

田势康弘认为日本主流媒体在日本历次对外战争时都是支持的,时至今日日本媒体依然没有很好地反省。

日本媒体人士反思本国媒体对于中国及中日关系报道中的商业化考虑,即发行量。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莹警告媒体的商业主义披上所谓政治正确外衣的危险性,指出媒体不要让两国有误判和情绪上的对立而造成战争。

她以中日目前最现实的问题东海为例,日本媒体最近又开始关注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的渔业活动,把中国描述成一个贪婪的、不顾别人感受的国家。但是,实际上在东海问题上,媒体需要清楚:中日在让东海成为和平与合作之海是有政治共识的,两国媒体对此的报道不够,认识也不够。

她指出:“中日在包括钓鱼岛的海上有一个渔业协定。媒体应该如何理解?中国渔民在钓鱼岛附近打渔是战略阴谋还是单纯的渔业活动呢?中日在东海有一个科学考察相互通报的制度。媒体对此的报道有多少?两国国民知道的又有多少?9月在杭州二十国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见时谈到要加快建立中日关于东海的危机管控机制。媒体的报道是否有跟进呢?这些媒体都需要反思。”

日本NHK国际部副部长奥谷龙太建议在日本开发针对中国的时尚旅游路线,吸引更多日本的年轻人参团前往中国,与中国的年轻人交流。

中日的媒体人士认为两国媒体可以做好两国国民交流的“导游”,全面报道,而非抓住个案情绪化地报道导致误判。

中日韩媒体人研讨会

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东北亚地区的三个重要国家,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三国相互了解与学习,文化中形成诸多相通之处,为今天的地区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需求,中日韩展开了合作。在过去的16年中,三国贸易以年均12%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是日韩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国,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国和投资来源国。2015年,三国贡献了亚洲经济增量的约70%,以及世界经济增量的尽三分之一。中日韩合作不仅成为了亚洲区域、次区域合作的发动机,也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同时,中日韩之间的社会与人文交流也有长足进展。2015年,三国人员往来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如今,中韩之间每周航班达1000余次,中日之间达600次。

中日韩领导人在2015年举行的三国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员交流规模3000万人次的目标。尽管如此,中日韩三国在政治、外交、安保、历史、国民感情等方面还有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些敏感的问题上中日韩三国的媒体人士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读卖新闻评论员森千春说,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着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因此不能用“现有的概念去简单判断”,(日本)媒体必须致力于向读者及观众展现一个多角度的中国形象。

他在发言中指出,从历史上看,韩国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韩国看待当今中国的着眼点与日本的会有所不同。因此,三国媒体人进行交流、交换意见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华社《参考消息》的刘华呼吁三国媒体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对象国,为各自国家的民众构建理性的对外认识。在国家间关系出现波动时,媒体应当保持冷静与客观,而不应当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

韩国《首尔新闻》论说委员吴一万指出,媒体可以主导舆论的走向,因此肩负着相当重大的责任。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以及经济发展历程大相径庭,因此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三国间还存在很多复杂的遗留问题,包括经济外交安全问题,萨德部署问题,以及日军慰安妇问题等围绕(日本)历史认知的矛盾,大部分问题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激化矛盾。

他强调:“我们应该求同存异,促进和解与合作,而不应该互相无视,攻击对方的弱点。媒体通过事实性的报道向读者告知准确的情况固然重要,但是故意激化国民的情绪,不负责任地进行煽动、宣战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行为。国民感情可以在一瞬间被激化,但若想平复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作为参加中日韩媒体人研讨会的中方代表团团长的中国日报副总编高岸明在做总结陈词时说,中日韩媒体应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报道,更全面、平衡地报道比准确更加重要,避免情绪化、过激化。要把握大局,调整心态,冷静、理性地做大共同点,妥善处理分歧,不被突发事件绑架,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从小处着手,采取具体行动。他建议今后中日韩媒体人研讨会应邀请负责任的新媒体参与讨论。

 (编辑:程尔凡 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