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14日电(记者 左卓)在湖北红安县的七里坪镇上,有一条古街。米黄色的花岗岩门楼古朴端庄,低调伫立在一片现代民房之中,看似不起眼,走进去的瞬间却有穿越时空之感:蜿蜒的花岗石街道,明清徽派建筑的青砖黑瓦、飞檐翘角、木格窗户,历史仿佛在这里凝固。
这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长胜街,而它更因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而闻名于世。
长胜街门楼。摄影 荆楚网王振栋
古香古色的长胜街有300多年的历史。摄影 荆楚网王振栋
10月13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湖北行来到了这条被誉为大别山区“红色第一街”的长胜街。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湖北行的媒体记者来到长胜街。摄影 荆楚网王振栋
长胜街修建于明末清初,是七里坪镇的一条主街,原名正街,商贸十分兴隆。据红安县志记载,“1927年长胜街从南到北仅经营粮油的漕行就有30多家”,居民们往返武汉,商贸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七里坪为“小汉口”,称长胜街为“六渡桥”。
1930年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后,把大本营建在了七里坪,并将其命名为“列宁市”,长胜街则被命名为“杨殷街” 。
如今,长胜街已成为国家AAA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条小街为何如此重要?
要知道,这条短短380米长的街道可是留下了20处重要革命遗迹遗址。走进这条街,就等于走进了浓缩的大革命史。
所以,这里到底有哪些红色遗迹呢?我们稍举几例。
七里坪工会
摄影 荆楚网王振栋
土地革命时期,七里坪地区革命活动风起云涌。1926年,长胜街“柯义生”杂货店的店员郑行瑞为了配合农民运动,在潘氏祠堂成立了“七里坪工会”,并任工会主席,成立了工人纠察队,随后又成立了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劳动保障机构,黄安县及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劳工委员会。
工会会议室和工会旗帜犁头旗。摄影 荆楚网王振栋
在工会组织的引导下,民用和军需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军需工业发展最快,不仅壮大了工人队伍,还引进了不少技术人才和设备,推动了苏区工业生产的进步,为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
1930年7月初至1931年5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在长胜街48号创立,发行纸币壹元、伍角、贰串3种,铜币面值伍拾文1种,油布凭票(经济公社流通券)有壹串文、贰串文两种。银行设立商业市场、扶持出入境贸易,支援苏区发展生产和红军建设,以粉碎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苏维埃银行墙上挂的《寄售规则》。
鄂豫皖中西药局
1931年至1932年间,为保障红军的医药供给,提高苏区人民的健康水平,苏维埃政府以郑位三父亲郑维翰开设的“大生祥药铺”为基础,建立了鄂豫皖中西药局。
鄂豫皖中西药局内部陈列。摄影 荆楚网王振栋
药局以中草药为大宗,中药来源于各区、乡政府创办的经济合作社收购和加工的草药。西药凭党的交通员和商人到信阳、武汉、合肥等大城市秘密采购,还有红军从敌人那里夺取的药品相补充。红军医院所用药品大部分由这里供应,基本满足了红军医院对药品的需求,直至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后才被迫停办。
摄影 荆楚网王振栋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
红安县七里坪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支主力部队之一的红四方面军,而其总指挥部旧址就位于长胜街。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图源:百度百科
1921年,鄂豫皖边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在惩治土豪劣绅,摧毁封建制度的殊死斗争中遭到反动武装的疯狂镇压,人民深感建立武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1926年先后建立了革命红学、农民自卫军等革命武装,这就是红四方面军的源头。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会议室。摄影 长江网杨洁
大革命失败后,成立了农民政府,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是鄂豫皖边区第一支由我党领导的正规武装,以这支仅有300余人的鄂东军作为起点,经历了粉碎敌人无数次“会剿”、“围剿”的战斗,逐步发展成为拥有8万多正规部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的训词。摄影 长江网杨洁
从红四方面军走出的共和国将帅,有一位元帅﹙徐向前﹚、三位大将﹙王树声、陈赓、徐海东﹚、16位上将和49位中将。红四方面军长达10年的战斗历程,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英雄战歌。
而这辉煌的一切都起源于七里坪长胜街。
长胜街上的革命遗迹还有很多,他们静静排列在古街两侧,见证着中国70多年的沧桑变化。
长胜街众多革命遗址之一,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邮政旧址。摄影 荆楚网王振栋
记者当日还探访了七里坪镇檀树岗村。檀树岗村是红二十五军的重建地。红二十五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一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这支队伍孤军长征,却成为了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越打越多,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的队伍。
如今,这支光辉队伍的重建地已是红安县15个小集镇建设示范点之一,新农村建设面貌一新,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排排林立。据了解,该村新农村建设于2002年4月开始,已完成136户房屋建设,近百户农民住进新家。
檀树岗村新农村。
像檀树岗村这样的例子在红安还有很多。这一方土地为中国革命贡献了14万条生命,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等新中国领导人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共和国将领……如今,这股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革命精神还在这里延续,鼓舞着当地人脱贫致富,建设富饶之乡。
(编辑:涂恬 陈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