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东京举行的第十二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 摄影 蔡虹
中国日报东京9月29日电(记者 蔡虹)“麦子越是成熟越是低着头”。日本众议院议员野田毅在12届北京-东京论坛上用日本的这句俗语提醒谦虚对于中日关系的重要。
近年来中日关系一度遭遇严重困难,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在两国关系的改善进程中那些困难的负面影响仍不时显现。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来自中日政界、企业界、安全领域、媒体、外交界的有识之士9月27-28日聚集东京商讨破解两国关系中问题的良策。与以往的为两国的分歧而辩论不休大不相同的是,参加本届论坛的与会者带着更多的理性、坦率、耐心与远见来探讨,呼吁尽早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各个领域的参会者都希望论坛应设立一个常设对话平台,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感动于参会者都以改善中日关系为他们的天职与责任,交流直率,求同并寻找更多合作的机遇,而非辩论。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时指出,日中应创造“安静”的环境,让两国国民做出冷静的判断。日中都不应该刺激对方,应该冻结现状,相互克制。
福田说,“克制并不意味放弃各自的立场。重要的是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通过具体的合作与交流,让两国国民产生亲近感。”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指出两国应理顺相互认知与定位。 摄影 蔡虹
相互认知和定位
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在9月27日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中,提及中日应该正视历史渊源。中日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友好是主流。两国有源远流长的辉煌人文交往史,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战争记忆,也有近几十年双边关系的长足发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和“中日不再战”是战后中日关系的起点,也是两国独特友好传统的思想动力之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泊江列举出一年当中中国有许多日子是和日本相关的:7月7日(卢沟桥事件),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它们说明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与日本分不开的,或者说日本因素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横亘在中日关系的问题之一是历史问题。这是事实。但是,事实不等于大局。”
杨泊江指出,应该认识到时代潮流的变化,现状中日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深化了,只是形式上不像过去那样一目了然。虽然有问题,但是要有一个信念:合作、和平相处、共赢是我们两国唯一的出路。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认为中日需理顺相互认知和定位。他说,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国情出现转变,如何客观冷静地认识对方、特别是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归根结底,双方都应认识到中日两国的前途命运已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必须持之以恒践行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的重要政治共识,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和两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相处之道。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傅成玉回顾日本企业到中国,不仅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及九十年代期间,中国向外国企业学习,包括日本的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日企业间合作的势头未得到保持,甚至开始萎缩。他认为原因在于日本在中国投资及开展合作的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转换的认识不够敏感,转变得不太及时。当中国经济整体上出现了需要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明显阶段到来的时候–也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日本企业发现跟不上市场的要求。
傅成玉说,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而且中国变得更快。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应该认真思考研究如何让我们的子孙万代都成为我们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的好邻居。双方要认清大势,即对未来世界发展变化要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摆正各自的心态。中国是未来世界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说,“不论你是不是喜欢,无论你高兴不高兴,中国的崛起将不可阻挡。他国应该研究如何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更多地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也应该学习如何在崛起过程中让邻居和伙伴理解,放心,愿意合作。”
傅成玉认为,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最有能力,也最应该更多地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关键是要摆正心态。正确的心态就是:欢迎并支持中国崛起。中日悠久的交流历史证明,凡是中国强大时日本都受益。中国未来的强大一定是日本受益的新机遇。前提是要理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担心或是设置障碍阻止中国崛起。”
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感慨道,中日两国彼此关注对方的发展方向,但对对方的认知差距却不断扩大,应引起认真关注以及及时处理。
中日关系的全球视角
本届论坛以“面向亚洲、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日合作”为主题,被与会各界人士认为十分契合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日益超越双边关系范畴的实际情况。
程永华大使说,“两国各界有识之士以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各自的发展与中日关系,在当前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福田康夫赞赏中国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他认为日中两国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携手开发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他建议论坛也要站在这个高度。
日本前外务大臣及环境大臣、明治大学特聘教授川口顺子从亚太地区新秩序的视野,提出亚洲地区是否应该有共同的思想与思考框架值得研究。是否亚洲应该有共同的愿景?她认为应该寻找像历史上佛教那样能够将亚洲各国聚合的凝聚力。吴寄南谈到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亚洲的国际影响上升。七国集团中日本是亚洲唯一的代表,但是在二十国集团中有六个亚洲国家。世界与亚洲的秩序正面临着重大转型,进入到大的调整时代,全球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挫,部分国家出现了失序、失控和混乱的状况。中日两国的发展也在经历着历史的考验。中日两国都是现行秩序的受益者,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现行秩序,而且希望对现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秩序进行改革。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顾问姚云竹少将呼吁中日在安全领域拓展合作。她说,中日海军都在亚丁湾执行联合国护航和打击海盗的行动,说明保护海上交通线是两国的共同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日本自卫队都承担联合国维和行动,在维和行动中有合作的机会。中日两国都是对地区和平富有责任的大国,在抢险救灾、搜索救援中也可以联手提供公共产品。此外,在维护网络太空新型领域的合作、建立相关领域的安全方面,中日也应该有合作的空间。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顾问姚云竹少将在论坛上发言。 摄影 蔡虹
危机管控机制
吴寄南认为,中日关系由过去的历史问题现在呈现出多点摩擦、全面对峙的态势。双方一定要管控好老问题,防止新问题(日本修宪、美日在南海联合巡航以及日台实质关系的升级等)。
参会的中日人士都呼吁尽早启动危机管控机制,特别是海空联络机制。
姚云竹说,G20杭州峰会上习主席会见日本首相安倍,就中日海上安全联络机制达成一致意见。中日防务部门就这一机制进行了多次磋商,确定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建立防务部门的热线联络机制、明确两国官兵在海上和空中相遇时的通联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防务部门的定期磋商制度。“这个机制如果得以建立,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日舰机相遇时的危险状态,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减少误判防止不必要的升级。”
程永华大使指出,中日关系受到历史纠葛和现实分歧双重因素影响,在政治互信缺失的情况下,一些复杂敏感问题很容易突出,甚至被人为炒作利用,挑起两国国民感情对立。
9月27日日本外务大臣岸田文雄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离开会场前与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握手道别。 摄影 蔡虹
增进国民感情
论坛召开前,中日主办方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及日本言论NPO – 发布了联合舆论调查。中日国民对对方国家的印象依然不佳,特别是日本民众。值得欣喜的是,两国大部分的民众都认为中日关系很重要,需要加强沟通。
论坛的与会者为拓展交流的渠道建言献策,他们特别提到要推动年轻一代的交流,促进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互利合作。
9月27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论坛的开幕上宣布,日本将从10月17日起进一步放宽中国人赴日签证。此次对中国人赴日签证新政包括:针对中国商务和文化艺术领域访日人员的多次往返签证,有效期从现行的最长5年延长至10年;对中国教育部直属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这些院校毕业3年以内的学生申请单次赴日签证的手续将简化。
理性、务实、不互相指责、不纠缠细节,秉持向前看的方针,中日专家、专家和政治家坦率地回应对方的关切,最大限度地寻求共识,对中日关系的未来不持悲观态度。
9月27日是日本临时国会召开的第一天,而这一天有六名国会议员参加了论坛的讨论。日本前驻美大使藤崎一郎说,这足可以说明日本政治家对这个交流平台的重视。
明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后年则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两国都将它们视为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重要契机。
参加第十二届北京-东京论坛的日本与中国有识之士。 摄影 蔡虹
安全、政治、媒体、经济等分组讨论的代表介绍各组讨论情况。 摄影 蔡虹
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与前防卫大臣中谷元在交头接耳。 摄影 蔡虹
“两国民众都认为日中关系很重要,这样我就很安心了。”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明石康如是说。85岁高龄的他在论坛举行的两天时间里认真倾听与会者的发言。 摄影 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