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9-25 18:27:59

中国日报9月25日电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14名研究员经过8年合作研究完成的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Closing yield gaps in China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 farmers)在国际顶级刊物《自然》(nature)上发表。这是自2009年“建院”以来,科技小院在该杂志发表的第4篇论文。

科技小院是农民取的名

据了解,2009年在河北曲周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小院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以全国养分资源管理协作网为依托,到今年,已在全国21个省市建立了81个科技小院,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优势作物、不同经营主体条件下农业转型的技术、应用模式和区域大面积实现的途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科技小院模式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体系,对于解决粮食安全、绿色增产和精准扶贫等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为什么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果的项目名字却如此接地气儿呢?“农民给我们取名叫科技小院,我们不取高大上的。”张福锁教授介绍道。谈到《自然》为什么选择该文,作为文章通讯作者的张福锁教授再次归因于接地气儿:“科研总是在理论上探讨,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事实上全世界都希望有人能拿出实际案例、数据来证明。”

国际小农户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吉勒教授对科技小院这种扎根农村助推农户实现增产增效的创新模式感到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关于大面积推动小农户实现增产增效的典型成功案例,是全球提高粮食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科技小院是一个轴

长期以来,全球小农户生产转型面临着种种难题:知识不足、信息和资源缺乏、服务支撑不够、土地产权制约、抗风险能力差等等,科技进步难以转化为农户的生产力和农民收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采取了在农村建立科技小院的方式,长期扎根基层,与农民共同剖析增产增效的限制因素,创新集成适合当地条件的增产增效技术;他们以科技小院为平台,整合科研机构、政府和市场多方力量和资源,探索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大面积实现区域增产增效的技术途径和组织模式。

“科技小院是一个轴,它在转动过程中带动了政府、企业和农民的联系。” 该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副教授这样定位科技小院。

以农资市场不规范、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为例,为了应对该问题,科技小院与政府和企业建立了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如政府针对深耕推广困难的问题设立了每亩30元补贴,政府用专用肥等标签区分了科技产品与普通产品,帮助农户正确选择,科技效果及时传播给企业也带动企业生产适合区域性需求的产品、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保障了技术大面积到位。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维托塞克和马特森认为,科技小院模式非常重要,提供了农民与科学家交流、农民创新、不同服务主体协作的平台。

科技小院是一个家

回忆第一次到科技小院的情景,中国农业大学2016级新生臧佳丽说自己是真的被吓哭了,“睡觉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爬出来这么大一个虫子,立马就去找老师了”;研二的李建丽也遭遇同样尴尬,“北京来的学生,只是玩玩而已吧?”;已经毕业的第一位科技小院研究生曹国鑫初到农村时曾无数次被提问“你种地能种过我吗?”面对种种质疑,他也不禁疑惑,我是不是能留下来?

但当他们看到老师和自己一样扎根农村,一住上百天,就纷纷坚定决心,我要试一试。这一试,返校的时候,哭的人从臧佳丽变成了农户阿姨,李建丽拿到了浙江一家企业的投资,曹国鑫甚至成为了村民的婚礼主持人,婚礼现场还被要求讲解农耕知识。